这次讨论诗词大会,算是蹭了个不小的“热点”。近几日诗词大会的风潮热度似乎并不比赵雷的“成都”要低。
抛开那些“究竟是‘民谣更显情怀’还是‘诗词更彰气质’的”对比主题的讨论不谈,就单单是‘重现古汉语之美’就已经收获拥趸无数,溢美之辞湮没屏幕。
在近年来综艺大热的背景之下,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是一股清流。没有鲜肉小花的清纯不做作表演,更重要的是唤起很多人的“国学”热忱。一时间“人生若只如初见”“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等等的风花雪月四处漫溢。但再想想,日常生活中,词汇、成语、诗词并不一定是束之高阁的存在,并不是只有语文老师或是所谓汉语言学者才能讨论的,实在没来由将它过分“清高化”。
在这里说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估计会引人不快。首先绝对承认参赛者的实力,但请仔细想想,那些考题的范围,并不是毫无边际进而到了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考题多考察的是诗词背诵和与之相关的基础历史知识。并没有延展到自行创作或是行文平仄推敲等等的创作层面,归根结底是处于背诵和基础应用上。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一些“博物学家”:来识别一些照片之中的动物植物。他们中间不乏有人有很丰厚的积累,但未必所有人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傲人的建树。作为一个拥有独立意志的人,如果仅仅止步于“行走的”“字典、词典、诗词集、植物志”似乎缺一点趣味。
也有些自媒体阔论“董卿姐姐真女神”“武姑娘将来如何如何”等等等等。现如今,一个热点,带出些许人物,搭配一些正能量,进而生产几篇阅读量很漂亮的文章似乎已是不错的套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