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涨潮在《幽梦影》中写了自己对于读书的感悟,“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所谓读书,恰好便是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对人生的参悟。
读书有三为。
读书为知。知识之于人,犹如皓月之于星空,霜雪之于严冬。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态度进行读书,自然有其功利的一面,但不可否认,读书,确实让我们的大脑变得充实。从古典诗歌的起源到明清小说的灿烂,从孟子的仁政学说到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从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到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知识让你成了一个博采众长,有容乃大的人。你不会像诸子百家一样,固守自己的思想与意识,盲目排斥其余一切学说;更不会像政治家,因为政见之争,有如仇雠。你既可以学习韩非子的兼爱非攻,也可以学习海明威的硬汉形象。总之,一切有利于头脑肿胀的东西,都是不得不体悟的知识。
读书三为
读书为己。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古人“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动辄凿壁映雪,悬梁刺股,为的就是光耀门楣,衣锦还乡。而剔除功名利禄的诱惑,将读书看做寻常之事,那么它的意义便在于腹有诗书气自华,即使你用粗缯大布裹生涯。
那又何妨!
读书三为读书为人。《大学》开篇即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为大学之道,更是士人读书之根本要义。读书之初,在于格物致知;至于中期,在于修身齐家;而读书之目的,便是治国平天下。古代读书人正是沿着《大学》开宗明义的一条光明大道奋力前行的。至有宋一代,儒学大家张载所谓“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道尽的读书人的心志所在——天下、万民、圣贤之道、太平基业。
所以读书,是一件不能急迫但又是一件不得不做之事。抛开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谈,读书确是一种修身之道。高山之智与山河文章,从来不会不请自来,就像你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地与女神约会远远没有西装笔挺的效果好一样。
——哪怕此时的你,想和女神约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