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文学史》学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学习笔记

作者: 印果_c625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15:48 被阅读0次

    第四节: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孟子特别强调人格与文格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解读作品之前首先应该“知人论世”。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即读一个人的作品之前首先应了解作者本人的身世经历,性情气质及其所在的时代环境,否则便不能深透地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为了正确地推求作者本意,孟子还提出了“以意逆志”说。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认为读者应通过对作者本身的准确解读,推求作者在创作时的真正意图。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著名论断,均对后世的文学鉴赏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老子,而战国时期的庄子则是道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道家思想内在的为现实人生寻找着一种美学的超越,因此,道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倾向。在道家看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认为天地自然不但隐含着至上的真理,同时也显现了“大美”。通过自然的大美而获取“万物之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文学的目的就应该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认为只有真性情才有价值。《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肯定人的自然性情,反对矫饰、做作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道家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人的喜怒哀乐都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但道家并不主张放纵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而是主张泯灭自己的感情。《老子》云:“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庄子.刻意》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因为宇宙自然也就是以其无目的性来成就整个世界的,所以,只有平平淡淡,才能接近道的本体——“无”。

    淡然无为、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能够使人从生死得失的悲哀中超脱出来,能够使人将短暂而多挫折的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自然之中,从而体验永恒的意义。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认为艺术创作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因此,淡泊宁静的情思要求着平淡的形式,朴素自然的文学风格才能和自然无为的精神相协调。文学形式的平淡实际上是以语言的平易为特征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语言不能传达出道的精微。庄子认为语言是文学的手段,不是文学的目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为了克服语言对传情达意的负面影响,就应该尽量淡化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显现程度。用最平淡最自然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则能容纳更为丰富的意蕴。

    儒家和道家的美学思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一般说来,儒家鼓励文学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文学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推崇端庄雅正,温柔敦厚的风格,讲求规矩法度。道家则主张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在宇宙自然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其内容主要表达由领悟自然而得到的欣喜。形式上,道家文学既能表现为冲淡清幽的意境,又能表达为恣意放达的兴味。正是在儒、道思想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文学才显得意蕴丰厚,摇曳多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史》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gw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