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属于群体分享反馈中言语非常犀利的一人,而且常会说“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不会告诉你,你自个在经历中去体悟”,再或者,当她一而再三指出某个人的盲点,试图把他拉回正确轨道,但发现完全行不通时,她会立马选择放弃他。
我曾经很惊讶她的做法,因为我的惯性行为模式是:我喜欢谆谆教导的助人。也就是倾囊相授,把我所知道的恨不得一股脑告诉ta。
同时,我也有一个情绪上的强烈触动按钮,比如自己明知道答案的却不告诉对方进而产生的内疚感,比如非常想把身边某个人从错误泥潭里拉出来的关切感(也可以称之为欲望感)。
再后来,随着我个人成长的加速,我逐渐意识到:我朋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才是对的。
喜好助人,它本身是一个无可厚非的良好品质,但何时助,如何助,要不要放弃助,其实是一门有讲究的学问。
几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叫做《零极限》,里面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百分之百对自己负责”。而我们,却常常会过于依赖外界的帮助,或是自己迫切想充当他人的拯救者。
教练技术中,它也从来不提倡从教练者的经验中抛出现成的答案给到被教练者,它更强调通过倾听,陪伴,和引导的力量去帮助被教练者挖掘出属于ta自己内在的答案。
这些学习,都让我意识:当一个人准备好的时候,老师才最适合降临到ta的身边。
1)意愿度
一个对外界持开放性态度的人,和一个对外界持排斥性态度的人,他们会在接收外界同样信息时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开放性态度的人,ta会把信息/反馈当作扫除自己盲点的好机会,且乐于进一步反思,行动;排斥性态度的人,ta会把信息尤其是他方的反馈视作一种批评自己的敌意,进而内在衍生出更多的负面情绪比如自卑,逃避,远离等等。
开放性态度的人,是在积极拓展自己的能量通道;排斥性态度的人,ta是在阻塞能量的通道。
所以,当一个人寻求帮助的意愿度很低时,或深陷于自我思维里, 外界是很难进入ta进而打开ta的。
2)觉醒意识
我曾经在多年前由朋友带领参加过一个组织的活动,第二次去已是时隔5年,5年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组织,也看到5年前曾经见到的那些人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是被赐予了进门的机会,而我却无法及时辨认出它是一个机会,所以,即使我再懊恼捶胸,但错误的造就者就是我自己。
归根到底,它就是因为我当时非常安逸于现状,我满足它,我享受它,在那个当下,我也没有任何的痛苦驱动因子去促使我做出行为改变。一句话,我的意识上是沉睡着。
当一个人ta没有意识上的觉醒时,ta对外界的反应往往处于迟钝的状态,这时候你依然很难用语言去说服ta,哪怕你讲的一万句话都是真理。
3)认知层面
每个人由于环境,经历,知识等的不同,对一件事情的解读会出现千差万别。你可能坚持你是对的,ta可能坚持ta是对的。
当一个人心智越加成熟之后,你才会发现:大家都是对的。每个人都是在ta那个当下做出了ta认为对ta最正确的反应。
但,一个高视野的人更容易俯瞰全局,而一个低视野的人,ta很难去达到高视野者能看到的高度。2个认知不对称的人,是很难追求一致性的,除非低一层次的人愿意服从。
所以,不要期待你的观点永远是有作用的,更不要期待人人能服从你的观点。
以上3点,看似简单易懂,我却花费了好几年才真正读懂它,而读懂的那一刻,我的内心释放了,谦卑的做自己,必要的时候伸出助人之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