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写了两篇圣人逻辑的文章, 现在说说圣婴。圣婴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表现, 它可以概括一句话: 婴儿更有力量。
例如哪吒, 他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三年。我们所熟知的哪吒的形象中, 一个经典形象是, 它永远戴着个肚兜, 像个小宝宝一样。然而这个宝宝, 法力无边, 非常不好惹。
哪吒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三年, 比这一点更夸张的是老子。传说中, 老子在妈妈肚子里待了九九八十一年, 一出生胡子头发都是白的。这是一出生, 就是圣人了。
哪吒和老子的传说, 像是在比赛谁在妈妈肚子待得更久似的。当然, 哪吒是神话故事, 老子这个自然也是传说。实际上, 据历史记载, 老子是早产儿。
哪吒并非是我们本土文化的产物, 而是舶来品, 是从波斯文化的神话故事中演化过来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 哪吒是年轻人, 而在民间传说中, 哪吒则变成了穿着肚兜的宝宝。
类似哪吒的形象, 还有像红孩儿。他也是婴儿大小, 穿着红肚兜。哪吒有波斯文化的原型, 红孩儿则可能只出现在《西游记》中, 他直接有个外号, 叫“ 圣婴大王”。
开悟了的圣人最厉害, 而哪吒和红孩儿这样的“ 圣婴” 也是无敌。如果套用全能自恋的概念的话, 他们正好处在两极上。圣婴是全然活在全能自恋中的, 而灭掉了欲望乃至自我的圣人, 则是彻底灭了全能自恋这个天然活力的。至于普通人, 则是走在这个中间过程的。
全能自恋如何能驯服?
依照我们课程给出的方向,
是需要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
即, 孤独的全能自恋想象, 需要在关系的现实世界中得到驯服。
但是,
我们社会有意无意设计的一条路线, 是去【镇止】全能自恋这个可怕的活力源头。镇止是我喜欢用的一个词, 即镇压和制止。
哪吒的传说中, 有一个极为动人的悲剧性情节, 即“ 剔骨还肉”。
还肉, 是还掉了母亲的恩情,
剔骨, 是剔掉了父亲的恩情。
我们社会喜欢感恩教育, 这主要针对的, 就是要孩子感恩父母。不仅社会喜欢这个干, 家里也容易使用这一逻辑。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 你是我生的, 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 我对你的恩情, 你怎么都还不完。
这其实是父母对孩子玩自恋时使用的逻辑, 依照这一逻辑, 孩子一旦与父母发生冲突, 就只能听话, 不然就得把肉和骨头割了还给父母。
现实中, 这是不可能的, 但在哪吒的神话故事中, 他做到了, 他通过“ 剔骨还肉” , 还掉了父母的恩情, 而后师傅太乙真人用莲花为哪吒再造了身体。从此后, 哪吒更加无敌。
如果全能自恋就像是洪水一样可怕, 而找到的办法只有镇止, 那最好使的就是用父母来压制, 并且要从小婴儿开始就去压制, 不然等孩子长大了还活在全能自恋中, 就太难对付了。
精神分析中, 弗洛伊德创造了一组词汇“ 本我、自我和超我” , 这是讲人格结构的。即, 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这里面的“ 自我”, 英文是 ego , 而我们课程中, 自我常常对应的是 self, 学术上该翻译为“ 自体” , 但自体这个词, 我自己有时不太喜欢使用, 还是会用自我这个词, 所以有时会带来一些混乱, 请大家适当容忍了。
这组词汇中的“ 本我” 和“ 超我” , 还可以理解为“ 内在的小孩” 和“ 内在的父母”。
在弗洛伊德这里, 超我有约束本我的意思,
这也对应到现实中, 父母要去约束孩子。约束什么? 约束活力, 使其避免变成破坏力, 约束为所欲为的全能自恋。
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 很多人并不赞同, 例如温尼科特就认为, 超我不该是本我的敌人一样。
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说,
孩子该是这样长大,
“ 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 以滋养出这种感觉—— 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但在我们的文化中, 找到的主要办法, 就是镇止人的全能自恋, 最终成为没有欲望没有自我的圣人。
现实中的父母, 是管制孩子的最重要的人物, 而他们的形象内化到孩子的心灵世界, 就成了“ 内在的父母”。
哪吒剔骨还肉, 就意味着, 他把“ 内在的禁止性父母” 给杀掉了, 从此变得更有力量。
当然, 不能说, 哪吒从此就没有了父母一样的养育性人物, 毕竟他还有师父太乙真人, 而且传说中, 他从此以“ 佛” 为父。
在这一点上, 比哪吒“ 剔骨还肉” 还要极端的故事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他干脆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彻底是无父无母, 而他的力量, 也要更为强大。这可以理解为, 这种原始的、谁都不用考虑的全能自恋, 是最为强大的。
不过, 越是原始强大的全能自恋, 就需要越强大的力量去压制。
哪吒先是有了悲剧的“ 剔骨还肉” , 而后为了防止他攻击父亲李靖, 更全能的神仙赐予了他玲珑宝塔。《封神演义》中, 这个宝塔来自燃灯道人, 可以将哪吒困在其中的佛光中。
《西游记》中, 这个宝塔来自如来佛, 宝塔上也有各种佛的雕像, 可散发佛光, 而哪吒已经认佛为父, 所以当李靖把塔拿到手中, 哪吒也就不能攻击李靖了。
这个塔, 还是一个镇止全能自恋的容器了。
齐天大圣遭遇的镇止性力量, 就更为强大。如来佛亲自出手, 把这个为所欲为的猴子压在了五指山下, 要等唐僧出现, 才得以出来。
出来后, 孙悟空还想不受管教, 这时观世音菩萨送了唐僧一个紧箍咒, 设计让孙悟空戴上, 从此以后, 孙悟空就彻底被管住了。
五指山, 可以理解为“ 父母的手掌”, 是父母掌控了孩子的直接隐喻。一些父母也喜欢对孩子说:“ 你再怎么蹦跶, 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
紧箍咒很有意思。咨询中, 我多次遇到这样的事, 当某位来访者谈出了全能自恋的力量, 或有了全能自恋的幻想时, 他们就会感觉到头疼, 而且疼痛的位置就像是孙悟空戴紧箍咒的位置。全能自恋的程度越高, 这份疼痛就越高。
全能自恋是必须要驯服的。一个成年人如果还活在全能自恋中, 那么他极小的可能, 是可以活出全能自恋, 而那常常意味着他会成为巨大灾难的源头, 极大的可能是, 有几个地方会是他们的归宿—— 即监狱、医院和坟墓。
监狱就像是李靖手中的宝塔, 把他们困住; 医院有两种, 一种是普通医院治疗他们的胡作非为带来的各种伤, 一种是精神病院, 因为活在全能自恋中的成年人太容易是一种疯癫, 我们在这一章中见到了太多事例; 坟墓就不用做更多的解释了。
讲述这些“ 圣婴” 们, 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
首先, 我们可以看到, 我们社会文化中的很多事情, 特别是围绕着孩童而设计的, 背后都可能有“ 镇止” 他们的全能自恋的部分。
其次, 当有了这样的视角后, 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事情, 包括神话、小说和影视故事。
例如, 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教育, 有高度的竞争性, 也许是全世界中级别最高的。特别是中小学教育, 都可以称为“ 应试教育体系” 。日本韩国还好, 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的一个现象是, 拼命发展知识性教育, 而严重忽略了体育、艺术等体验性的课程。
把孩子本来可以无比丰盛的生命, 压缩到学习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上, 也许就是为了困住孩子来自于全能自恋的活力吧。
不然孩子会有叛逆, 会有早恋, 以及释放精力的各种途径, 这容易带给父母失控感。
再比方说, 当形成圣婴逻辑后, 就可以看懂《花千骨》和《九州缥缈录》这种故事了。这两部当代电视剧中, 一个主角是女性, 一个主角是男性, 都有一个类似逻辑:
主角一出生, 就有着特殊的血脉, 这是一种诅咒般的力量, 并且都导致了生母死亡。他们因此成了不祥的化身一般, 给周围人带来各种灾难。然后, 他们就尽自己所能去控制这份可怕的力量, 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使用, 而当使用的时候, 他们自己就逐渐变得邪恶起来。
这个逻辑, 在太多故事中都可以见到。这个逻辑还像在说, 关键不是耐心地学习和锤炼, 关键是如何驯服这股天然的诅咒般的力量。并且, 当他们驯服了这股力量后, 他们就瞬间成圣, 臻于无敌了。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中, 是这个逻辑; 他后来的《西游降魔》中, 还是这个逻辑。主人公都是, 心爱的女人死掉, 自己痛苦至极, 同时放下对俗世的眷恋, 而瞬间成圣, 拥有了神级的力量。
《九州缥缈录》中, 女主角羽然也是类似逻辑, 她从未认真磨练自己, 后来发现自己有特殊的血脉后, 跳了一支舞, 就成了无敌的“ 羽神” 了。
还有一部网络电影《山海经之伏魔正道》, 有点粗制滥造的, 也是讲, 男主角一出生, 父母就被妖怪“ 一目五” 害死, 他被专门降妖的高僧收留, 后来从未修炼功力, 却在最后关头, 心念一转, 就成了新的、无敌的降妖僧, 自动继承了师父的衣钵。不过也是一样, 他得放下对俗世的眷恋。
这种故事, 乃至这种深层逻辑, 是相当害人的。
它的意思是, 你不必修炼你的能力, 你只要保持善良就好, 然后等灾难性的时机到来, 你心念一转, 就可以瞬间成圣。
这是想象世界的逻辑,
但现实世界, 其实能力都是在深度关系的投入中, 通过累积而获得的。不仅能力, 包括幸福感, 也是这样获得的。
你可以问问自己, 你是否有这种逻辑: 最重要的是保持善良, 而善良就是无欲无求, 同时不要太给别人造成压力, 否则就会愧疚不安, 或者恐惧被惩罚, 同时觉得平常是福……
当你持有这种逻辑时, 就可能是, 你也在惧怕自己的全能自恋的诅咒般的力量, 然后在圣婴通向圣人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