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的品格8

孩子的品格8

作者: 井蛙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2-12-19 05:30 被阅读0次

第四章 自我效能感 帮孩子确立“我能行”的人生态度

        197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完成某件事的能力的主观评估,这就是我们的自我效能感。简单地说,班杜拉的理论瞄准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一种信念。换句话说就是:“我能行!我一定行!”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成功完成一件事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做不成事情,基本上就会真的以失败告终。所以,自我效能感对于孩子的成长、学习以及个性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㈠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经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对自身的认识,继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有很多,包括自己是谁、自己能干什么、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社会群体等。

        心理学家对于上述这些问题一直很感兴趣。认知神经科学家更是通过各种方式对人的大脑进行测量,试图发现人类认知的生物性原因。不过,文化心理学家则提出另一个观点:所有自我认知其实都是以一个人的智力、知识、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与文化习得为基础,通过对待生活的态度、情感、行为等体现出来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由此,自我认知便带有明显的文化社会属性。当人们观察、评价另外一个人时,也是通过自己及他人的文化社会属性“由表及里”进行,即通过对方的眼神、表情、神态、谈吐、举止等,观察并了解一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常说一个外形端庄、品质好的人,可以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这其实就来自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评价偏好。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从心理学意义上,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预期和判断。

        ㈡自我概念效能感决定了人生选择

        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一些人,平时他们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但一到关键时刻,他们就会比你发挥得好。这是自我效能感在发挥作用。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他就会越努力尝试,而新活动持续的时间也会越久,最终效果也会越好。

        如果我们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那么这种信心就会促使我们努力去克服困难,做到最好。相反,认为自己做不成某件事,在做事过程中也容易因为信心不足而失败。

        所以,自我效能感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我们的积极情绪。

        2.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我们对环境的选择

        在学习和生活中,当我们面临选择时,通常会倾向于回避那些自己认为无法应对的活动和环境,而选择去做自己感觉能够胜任的事情,并选择进入自己认为能够适应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显然就通过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兴趣及对能力的认识因素等,来为个体确定发展方向,而这一选择反过来又会影响后面的生活和发展。

        3.自我效能感会决定我们的心理特质

        当自我效能感降低时,人很容易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也就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是非常不利于个体幸福和未来发展的。马丁·塞利格曼在进行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研究时,也注意到自我效能感这个命题。他通过实验证明,无论是实验中的动物,还是校园里的大学生,当进入“习得性无助”状态时,几乎都丧失了自我效能感。

        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来说,自我效能感甚至是所有生物求生存、求发展的核心动力。虽然我们用自我效能感定义了人类具有的独特心理特质,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备自我效能感也可以认为是生物的一种生存与发展本能。

        实际上,大量的心理学相关研究都重复验证了自我效能感对一个人的影响。那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来激发自己的潜在能量,优化自己的行为表现。

        1.知难而上,主动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

        2.自力更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有充分的自信,或者说即使暂时能力欠缺,也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找到替代方案,或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付眼前的困局。他们很少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想通过自己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天助不如自助”的信念也令他们对学业、工作等方面的满意度比普通人更高一些。

        ㈢决定孩子自我效能感的五要素

        1.孩子以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的。如果孩子过去有过很多成功的经历,那么就会在反馈的积累过程中变得更加相信自己,并实实在在地不断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也就是觉得自我受重视、有能力、能成事、能获得大家的喜爱,从而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比起一些喊口号式的自我激励,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并努力取得成功,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方式。

        但是,获得感的取得并非总是这么容易。其中一个主要阻碍就是成功经验对孩子自身效能感的影响。有时还要取决于孩子习惯性的归因方式,也就是孩子怎样解释自己成功的原因。这也是区别孩子自我效能感获得是属于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分水岭。

        2.替代性经验或榜样的影响

        有句俗话叫“人比人,气死人”,但心理学家发现,有时与我们喜欢的人、认同的人或崇拜的人比一比,反而会对我们产生激励作用。所以,比较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是我们用何种态度和方式来比较。

        比强弱当然容易让人沮丧,但比“我也能”则大概率会激发自我效能感。

        3.他人的评价

        他人的评价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获得父母、老师、同学等周围人的关心、欣赏和重视,经常听到肯定、赞美、鼓励的言辞,孩子就比较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

        反之,如果孩子经常受到身边人的讥笑、羞辱、轻视、否定、孤立,甚至虐待和责骂,自我效能感水平就会很低。

        换句话说,你认为孩子能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也会更容易成功。这也是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孩子在社会上发展得更顺利的原因。就是由于一路走来,大家都认为他们应该很优秀,应该能取得成功,这增加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使他们更乐于追求成功。

        4.合适的情绪唤醒

        班杜拉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会使孩子的成绩降低,因而也会影响孩子的主观效能感;而当孩子不是特别容易被唤醒状态干扰时,他们的主观效能感会更高一些。

        其实成年人也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感到紧张、恐惧、焦虑时,就会患得患失,甚至丧失自信;而当我们开心或感觉良好时,就会有更高程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情绪唤醒既包括情感上的觉察,也包括身体的感觉。当我们感到筋疲力尽,或身体疼痛、不舒服时,精神状态也会变差,自信心会随之降低,自我效能感也会下降;当我们的身体状态、健康状况良好时,就会有更大的自信和动力。

        因此,我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在孩子身体状况不佳时,及时让孩子休息,尊重身体的节律,切忌让孩子搞疲劳战术,导致孩子因为体能欠佳而影响情绪与效能。

        5.熟悉的环境条件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越来越敏感,同时也渴望从熟悉、亲切的环境中寻找安全感。一旦我们进入一个陌生或能引发焦虑、恐惧的环境,我们的效能感水平就会降低。

        ㈣积极的自我评价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作“所思即所得”。

        在缺乏大量科学证据与实验证据之前,人们便通过预言的方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的期望就会倾向于让它变成现实。”

        1966年,这项“所思即所得”的心理学实验第一次证明:在某些领域,人类的这种预言的确就是事实。

        根据这个结论,如果我们不能从自己的负面情绪与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那么我们所担心的一些让自己不愉快的事就真的有可能在生活中出现。

        这也提醒我们,如果希望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就要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要多引导和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具体来说,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1.鼓励孩子表现出积极、成功的样子;

        2.评价孩子时对事不对人。

        ㈤恰如其分的激励与赞赏

        恰如其分的激励和赞赏不但能促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和进步。

        美国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在探讨“如何赞赏孩子”时,提出了一个操作技巧,就是用描述性的赞赏来代替评价性的赞赏。激励同样可以这样做。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有好的行为时,就可以先把他的行为描述出来,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再把孩子值得激励和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在激励和赞赏孩子时一定要有分寸,注意方式方法。具体来说,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少强调结果,多强调过程;

        2.不脱离实际;

        3.越权威影响越大。

        孩子对那些在自己眼中具有很高权威的人产生的信任度和认可度也更高。

        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1.允许孩子犯错,鼓励从失败中获得成长;

        2.引导孩子对问题合理归因;

        避免把错误或失败归因为“我不行”“我能力差”等。

        3.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语言。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们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想法生活,也不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做事。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可以从关注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开始。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判断者和指引者。凡是孩子自己思考后产生的想法和行动,父母都应尽量鼓励,不要急于评价或否定。如果觉得孩子的想法或行动实在不对,也要耐心地与孩子协商,引导孩子想得更全面、更合理。

      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更容易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用接纳代替评价,用同理代替鄙视,用爱代替恨;不要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要看不起自己,委屈自己等。当孩子养成这种习惯,以心中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当孩子能够一心一意地追求远大目标时,孩子就真的具备了成长型思维,也会成长起来。

相关文章

  • 孩子的品格

    今天心血来潮,突然想找一下带有品格二字的相关电视电影资料。当我输入关键字按下搜索键,网页上跳出了好几个不同的名字,...

  • 孩子的品格

    《孩子的品格》 作者彭凯平、闫伟,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作者光临听到老师讲的这本书,有以下感悟分享给大家。 ...

  • 孩子的品格

    这本是樊登读书这周讲的新书,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听到特别喜欢的书就会记录要点,便于加深印象。 1 什么是挫折教育?...

  • 孩子的品格

    今天在抖音看了一个视频,很有感触,觉得内容非常好,就记了下来,分享给大家看。 内容是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让孩子正确...

  • 孩子的品格

    最近听《孩子的品格》一书,特别有感触。 我们每个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的第一个榜样是父母,我们处理情绪、人际...

  • 《孩子的品格》

    樊登: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作者光临请到的是大家的老朋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教授。欢迎您,彭老师。 彭...

  • 孩子的品格

    《孩子的品格》,中信出版集团的书。值得期待。 在此书中,彭凯平教授总结近30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积极教育培养孩子品...

  • 孩子的品格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樊登: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作者光临请到的是大家的老朋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教授...

  • 《孩子的品格》

    该书倡导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孩子的七种优势品格和“王者”品格: 1、情绪力 培养孩子调节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帮孩子调...

  • 《孩子的品格》

    本书的主题是怎么培养一个拥有健康人格,一个更加阳光的孩子。很高兴在小栗子一岁左右接触了这本书,希望等小栗子五岁的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品格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ml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