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朋友在吃饭的时候,说起工作成果的积累,说到有位前辈有个观点,就是不管这个工作是自己主导还是参与,哪怕只是参与了很小的一部分,必定会总结成文字留下印迹,成为自己工作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回头看的时候,也能看出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听了这话还是蛮有感触,最近在理东西的时候翻到自己读书时期做的一个调研,资料都在,调研记录也都在,但就是没有整理成文。当时没有一鼓作气做完总结,现在无论如何也无法发心去做这件事了。以前听老师说,很多做过的工作都没能做好总结,以后可能也不会再继续做了,当时觉得不就是把资料重新整理一下的事,但自己经历过这个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不在当时那段时间中,事后是很难再重新捡起来认真总结。可能是因为当时做的内容如今已经不感兴趣,更多的可能是当时的内容对现在来说已经过时,再去整理的意义也没有那么大。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时做得再起劲,过了这个阶段再回头去总结是很难的。但在当下的时候,特别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实践重于理论,很少能定期做总结形成文字记录。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办一个大型的国际会议,需要注意的点以及要推进的节点都非常得多,一场会议下来相信肯定有需要注意和以后改进的地方。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做总结,那么也只是存在于脑子中的一些想法,下次再办的时候可能会记得也可能会不记得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但如果自己总结记录下来,好一点的话形成白皮书,那么在下一次同样的事上,不但常规操作不用再与团队重复说明,在有些特殊的点上还能及时提醒自己。每次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完善这个白皮书,甚至可以做到以后同样的事换个人也是同样的水准。
除了这些具体的工作,平时对自己工作经常总结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我们可能经常会因为忙碌而疲于应付眼前的事,但很少暂停下来想想自己做事的方式是否有需要改进的。有时候忙碌真是逃避思考的一个好借口,要求自己定期总结其实是要复盘自己近期做的事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甚至有些时候还得承认自己的思维和做事方式是错误的。面对曾经愚蠢的自己有时候总是有回避的冲动,但如果不去面对,则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等到不得不去改变的时候可能会更加的痛苦。
一旦工作之后,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项目上完一个下一个就继续,或者同时跟着好几个项目。一眨眼的功夫就到年终了,但年终总结的时候回顾一年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有一种忙了一年但不知道写些什么的状态。这还挺可怕的,自己辛辛苦苦一年,平时疲于应付眼前的事,缺乏定期总结和梳理自己的工作,都不知道时间花在哪了。
但仔细观察下我们自己的工作,留心一下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注意的。比如我们平时在做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阻碍,如果类似的困难多了,那我们就可以思考下如何改进这个点。又或者平时与某个部门总是沟通不太顺畅,那就想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甚至是与同事同行的合作中,发现别人做事的优点时也可以记录下来。这些小点可能都会因为事情最终做成了而被忽略过去,但如果好好思考总结下,写篇小作文,也许写了几篇系列文章之后,也会有一个崭新的思路出现。
在脑子里想想,和真正写下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相当大。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把脑子里思考的内容形成有逻辑的文字,这本身就是梳理自己思维的一个过程。这些小作文是我们自己思维迭代的一个印记,就像我们写毕业论文一样,一稿一稿地修改,每修改一次框架就更加清晰,终稿与初稿可能有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感觉。
就好像与朋友聊天,关于阶段性总结这个话题,如果没有记录下这些交流的内容,可能也就是在脑子转转,也没有想着去做。但如果现在记录下来,觉得这么做对自己有用,那么即使现在还没做,回头在翻自己文章的时候也会想起来。但如果只是放在脑子里过一下,估计时间久了也会忘记。很多东西写下来也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敢于下笔,不要一开始给自己定很高的标准,记录下来的文字就以论文发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以先从记录开始,写得多了,多一些文字的复盘,思路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晰,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娴熟。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