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奔波在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们全都回家团圆,中秋后我们初中同学小聚了一下。
虽是刚刚毕业没几年,在经济上距离拉的不大,却也能看出彼此的生活近况。具有鲜明对比的是:有一部分同学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现在已经是孩子妈和孩子爸了,有一个已经生下俩娃,一个牵在手边一个抱在怀里;而另一些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还在高等名牌学府攻读研究生或是在一线城市有名的外企拼搏奋斗。
大家纷纷说起了自己这些年的生活状况。
名校研究生不眠不休地做课题,用高科技的仪器做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有趣又有价值的现象,以及绞尽脑汁发表出科学前沿的论文,博得导师的赞赏和优厚的奖学金。
外企白领每天天不亮就要搭乘地铁上班,家与公司的距离是将近两个小时车程,工作量超负荷,每天要加班到很迟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经是深夜。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会因为一份接近完美的企划案、领导的青睐与中用、一个季度丰厚的奖金红包而感到欣慰。大城市的生活充满着心酸,却也带来无尽的机遇和挑战,晋级与升迁。
带娃的同学们听了这些经历眼里充满了羡慕。他们中大多数做着不咸不淡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根本谈不上什么目标、奋斗,要说努力也仅仅是为了生存努力,为了养家糊口努力。
其实也并非在名校读书、外企拼搏才能算过上有意义,只不过他们眼里的羡慕充分表明他们也像尝试一把那样的生活,只不过他们早已断层的知识结构和拖家带口的负担已经完全将他们困住了。
因为都是初中同学,我们对彼此的家庭情况、个人想法都有所了解,那些上到初中就决定不再上学的人,基本都抱着一个想法:读书是没有用的,要想出人头地就的出去闯荡,当自己的同学还做着书呆子的时候,我们已经挣到了老婆本。后来才发现,生活好像不是他们想的那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但是一般情况下,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后,才会向上一层次需要努力。很多人都希望向着自我实现出发,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低头于生理需求。
他们眼里的书呆子看到了他们看不到的世界,享受到了他们享受不到的生活,可能还满足着他们现阶段满足不了的需要层次。然而他们现在的后悔,已经无济于事。
我去亲戚家串门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我们家孩子不爱读书啊,成绩不好,不过读书有什么用,现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大城市的硕士生也是一抓一大把,不是照样累死累活地领着微薄的薪水。有些人,没读书也有大成就,还不如别读了!
我知道她所指的某些人是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比尔盖茨吧,可他是普通人吗?他已经考上了哈佛大学,而因有自己坚定的目标才退学的,而您家的孩子估计连普通大学都很难进去吧,除非家里有万贯家产等着孩子继承,不然把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混在一起说,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心里舒坦点。
最近看了一本有趣的小说《红处方》。毕淑敏老师早年做过军医,后来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写出的暖心散文具有极强的心理疗愈作用,当然小说也写的非常精彩,耐人寻味。《红处方》里的有些原型,应该毕淑敏老师的亲身经历,把受毒品侵害的吸毒者的悲惨状况描写的非常通透。通过对病人的戒断反应的细致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理上的极大折磨及心理上无尽残害,毒瘾泛滥时,能让腰缠万贯者倾家荡产,能逼良为娼,能让普通人瞬间走向犯罪的道路。终身戒毒成功是极难的,躯体的毒素能排得干净,心理上的“心瘾”永远无法清除,因为毒品不是流淌在人的血液中,而是扎根于人的骨髓里。通过对几个吸毒者原型的描述,把“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这一现象在戒毒者身上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很多吸毒者是在无知的情况下受人诱骗或是因为一时的好奇而染上毒品的,最后闹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也不是他们的初衷。
试想如果这样带有科普行、教育性的书籍让更多人看到,让那些对毒品满怀期待、跃跃欲试的人看到,是不是有极大的可能使他们停下对毒品探索的脚步,因而挽救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家庭的命运。
然而这样的话语用嘴巴说出来或是用三言两语的表述实在太轻飘了,没有丝毫说服力,想要深刻领悟,还得拜读高人的著作。
大多数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基本上都不怎么读书,因为不读书,所以不知道“书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
希望读书的人能修身养性,希望修身养性的人能多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