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是个比较保险的策略,让时间为我们提供筛选能有效地保证一本书的质量,那些历经时代的冲刷仍被一代一代人反复阅读的书证明其中包含的洞察是属于人类所共有的一些隐秘所在。当然也不是纯然有利,做为经典的存在必然已经被大量地解读,在读时已经带着许多的先入为主的评论了,难免会对理解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一些很新的书,带着全然未知和新鲜的心,去聆听一个陌生的声音。就像生活需要几个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也渴望和一个陌生人邂逅一样。
我比较偏好于学理科的人写的书,相对于感情的抒发,我更喜欢理性的推理,感情的表达美则美矣,其中的内核不外乎是情绪。理科人的思维更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科学严谨的方式。比如同样是写雪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经典诗句里有着直击人的感官的美感,让人恍如置身于银白的花海,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而理性的写法“每一朵雪花的内核都是灰尘”是另外一种美,同时有填补我们认识盲区或造成一种冲突的双重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爱的复利》是本很新的书,新到2021年10月才出版。作者黄徽也很神秘,只介绍她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大隐隐于市。不过这肯定是位经济学家没错了,书中提及了她写的好几本经济学作品。所以对这本书和作者我没有什么背景信息可以提供,让我们单纯地带着由书名引发的好奇心,一起走进用经济学思维方式解读爱的这个新鲜视角,一探究竟。
我从三个部分来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提出爱的复利的概念。
没有铺垫、引子、小故事做过渡,作者在开篇就直接地抛出了爱的复利这个概念。
什么是复利?复利是金融投资上的一个概念。举个例子,假如你现在只有一块钱,但是你有办法能够让你的钱持续地每天翻一倍,那么不要两个月,这世界上所有的钱都是你的了。这种神奇的增长就是复利。巴菲特说,人生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就是在讲复利的道理。
我在《有温度的资本论》中写过:“当一个人在一段感情关系中投注精力和时间的时候,他可以获得的效用不是随着精力和时间呈线性增长的,而可能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有合理的激励去持续地把主要心力投注于某一段感情关系。”我为此起了个名字,叫作爱的复利。
简而言之,爱可以有呈指数级增长的复利。这个论断作者是直接提出的,所以还是稍稍解释了一下原因,爱可以有复利,是因为爱是一个反复互动的动态过程,而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着正反馈回路。动态模型指出,任何按指数增长的量,以某种方式包含了一种正反馈回路。他的爱可以激发更多她的爱,她的爱反过来又可以激发更多他的爱,如此循环往复。爱激发爱,爱产生爱。
在这样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爱的复利这个概念以后,作者指出占有、交易、合股、复利是四种婚姻的心智模式。在农耕的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产权制度。这个社会契约并非夫妻双方之间的契约,而是男性与其他男性之间划分女性“所有权”的契约。在这时,女性基本上是被物化了的。女性被当作一个物而被男性占有。到了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社会,交易成了最主流的心智模式。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交易,婚姻不是爱情,是经济。在这种做买卖的心智模式下,人们会低估未来预期收益而更看重现在,把婚姻当作获取收益的手段。商品社会的另一种心智模式是合股。在合股的心智模式中,两人组成一个共同体,婚姻是自我的延伸。婚姻还不是爱情,而是合伙,婚姻成了一个合伙企业。
前三种模式都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解释大部分婚姻的现状。而作者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引入了复利心智模式这种形式。
在复利模式下,组成一个婚姻的利益共同体是对爱的复利做长期投资。投资标的(或者说那个虚拟的股票),是一个虚拟的东西叫爱,而这个爱是可以按复利增长的。就像是两个人一起合伙管理一个投资基金,这个基金管理的不是钱,而是两个人之间的爱。管理得好的话,这个爱可以随着时间增长,叫爱的复利。
刘瑜写的:“爱情它是个小动物,要抚养它长大,需要每天给它好吃好喝,没有点点滴滴行动的喂养,crush(心动)就那么昙花一现,然后凋零了下去。”
由这个爱的复利的概念作者推导出婚姻的本质,婚姻的本质是在一起追求爱的复利的过程中的风控制度。
第二部分用作者谈了爱、相爱和婚姻。
首先仍是下定义,作者对爱的定义是:爱是领略、守护和成就她独有的美。西方心理学有个爱的三角理论,是说爱包含着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部分,这和作者的领略、守护、成就基本形成 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作者虽然是用经济学思维,但是在谈到爱时,仍不免情感充沛,在充分阐述了领略、守护、成就、独特、美的其中内涵后,用了一句非常诗意的描述:
当真切地感受到被爱的时候,应该是一种被唤醒的感觉。当然不是被闹钟吵醒的感觉,而是从慵懒混沌中醒来,整个世界一下子变得明媚了。
在定义了爱是什么后,作者顺着这个方向又定义了爱的反面是什么。如果说作者关于爱的定义还有一些爱的三角理论作参考,那么她关于爱的反面的定义相当出乎人的意料,不是不爱,不是恨,不是冷淡,而是鄙视。她指出鄙视同时包括轻蔑和厌恶两重意思,轻蔑是觉得对方低我一等,厌恶则是觉得对方丑恶。鄙视人的时候不把人当作人,不能领略对方的美,也不会去守护和成就对方的美,反而是在获得自负感的同时完全拉开和对方的心理距离,是不可能转换为爱的。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当一个人瞧不起另一个人的,就断掉了爱上的可能性。
在相爱和婚姻的解释里,作者先是说,择偶不是购物,不是拼图,不是天注定。否认了在选择伴侣上物化、试图一劳永逸、天注定的思维方式,然后指出了贝叶斯决策。这个估计文科生就比较烧脑了,我们抛开先验后验喜然度这些术语,用常识翻译一下大概是说,择偶这样事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期待的大小和感情的多少,感情是一个变量,会随着时间和处境浮动,难以控制,为了提高成功率,我们可以降低期待,如果把期待期放在遇见一个普通人上,会增大我们择偶成功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两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兼容的。
作者强烈反对单恋,因为这没有正反馈,无法形成由爱生爱的循环,就好像是在叩一个根本不会开的门,叫门内一个装睡的人。她给单恋的人出了个好主意:
你永远都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那么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呢?我只想到一个可以试试的办法:如果可能的话,咯吱他,挠他的痒,惹他笑。之后不论如何,至少他曾经因为你笑过。
我强烈怀疑作者有着非常美满的婚姻,不然无法解释她在婚姻上花费了很长的篇幅,除了在解释一夫一妻制度的逻辑时还保留在理性的写法外,居然用了大量的感性说法,比如只要在一起什么都可以、愿意为彼此服务、自由自在,更反驳了经典说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时说,婚姻是爱的复利的旅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在有了对爱的理解下,选择了合适的伴侣后,相爱的人走进婚姻以爱的复利为模式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种美好的样子。
第三部分是亲情、友情、其他社会问题。
作者在亲情部分挑出了一个我们容易对亲人不耐烦的现象,命名为“亲者不耐”,解释预期为付出的心力得不到回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以爱的复利的角度看是应该坚决回避的。
在友情部分作者提出了行为因驱动力不同而有两种,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朋友之间如果因感情而连结,是无目的的交往行为,往往能带来爱的复利。
这一部分仍是爱的复利这一概念在亲密关系里的应用,不过没有爱情、择偶、婚姻那么令人关注了。
本书的内容我就介绍完了,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的观点足够新奇,在爱情和亲密关系这个已经被反反复复表达的话题上,仍能有一个新鲜的切入点,引入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在吸引人上是很不错的,而且提供了不少特别的观点和角度,引人深思。
要是说一点美中不足的话,就是结论多论证少,缺少了一些说服力。大量的引用不同领域人物的语言给人一种拼凑感,分散了读者的关注点。
无论你是处于情感的哪一个阶段,都可以阅读一下本书,相信都能找到适合你的对爱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