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考研压力大,年前备考时,拉父母陪考,结果父母双双上岸,女孩却落榜。
妈妈考教育学390多分,爸爸考法学386分,与她考得300分之间的差距还真是不小。
两人均毕业于重庆大学,妥妥的985学霸。虽一个46岁,一个44岁处于记忆力、精力、体力,均不如22岁的女儿,但他们却能披荆斩棘,把这些年都放下的英语还能拾起来,真心让人佩服。
这一届老父老母一定也相当“鸡娃”,“鸡娃”不一定成功,“自鸡”的能力还都是杠杠的。
治不了别人,我还治不了自己吗?
有时,面对孩子无计可施、黔驴技穷时,总想:给别人做工作,还不如自己努力更容易有成果呢。
这对父母在垂范的陪考中,果然做到了高高在上的榜样,一出手便直抵云霄,令女儿望尘莫及。
女儿说,一出生便在他们光环的重压之下。
我们总有一种美好的“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习惯思维,父母极力托举,便是想让“上一代的上限成为下一代人的起点”,但有时候家族的航线是螺旋式上升,或许在某一代会稍稍下降,而下一代、下下代可能升得更高些。
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是家长们早晚都要正视的事实。
70后的那代人,在物质上是匮乏的,小时候还吃过窝头,大家奔着逃离“脸朝黄土背朝天”、摆脱“泥腿子”的命运,要过上“吃细米白面”生活的强烈想法,所以,他们学习是很拼的,吃苦,用功,大家比赛着学习。目标明确,动力十足,精力专注,是如今孩子无法想象的。
95后的年轻人,在小学时,电子游戏厅便遍布各县市区,对男孩的诱惑极大,后来手机的普及,让年轻人有了依赖,离开手机一天,人就像丢了魂一样。
70后的父母考研上岸,应该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专注,利用边边角角的闲暇时间,他们要工作,要做饭洗衣、收拾家务,还要复习,必须挤出点滴时间;女儿备考相对单纯,时间充足。越是有大把的时间,越是不加重视;越是没有时间,越是挤时间。
在手机问题上,对中年人而言,没有工作需要在手机上处理,那么手机这个工具就可以不看,能理性的管住自己;年轻人呢,几乎成了手机的工具,他们容易迷茫,容易被手机所控制,可能只是想查一个资料,结果拿起手机,就可能荒废整整一个下午。
看上去是在学习,实际上可能思绪游离,不知所以。
作息方面,70后,常常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一代人,定下目标,知行合一;年轻人呢,常常把精力最好的清晨交给睡眠,甚至10点之后才迷迷瞪瞪醒来,而半夜里挑灯夜战至凌晨两三点,在最应该深度睡眠的11:00~3:00间,未在睡眠时刻,导致一天精力不充沛,不旺盛,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唉,说起年轻人的“恶习”,几乎“罄竹难书”。
但相当多的孩子考研,目的迷茫,有些仅仅是逃避工作。也难怪他们心态不稳,情绪起伏,动摇不定。
其实,真正的上岸,的确需要极强的内驱力。
侄子考研失败过两次,工作后,感觉力不从心,下决心考研,辞职备考80天,成功上岸。
辞职导致没有退路,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内驱力启动,他于斗室之中,只在吃饭点儿出来吃点东西,夜里10点后,去街上思考溜达一圈,如此,80天全力以赴,顺利通过。
想想他全职考研都未过线,那一年他该是如何的假装勤奋。
舍掉表面应付、低效的、假装学习,真正从内心里启动自己,才能出现效果。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
别惹这一代家长,为了鸡娃,家长啥都能做出来。
著名作家格十三申请了国外的心理学硕士生学习,某一科满分为A,她得了全班唯一的A+,为什么?有一道题是2选1,她两个都选了,而且都做得很好,结果获得了全班唯一的A+。
本来就是学霸,在高中儿子面前更是诠释了什么叫“完美答卷”,什么叫“无敌妈妈”。
千万别惹这一代家长,为了孩子,他们啥都能做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