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是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素养。
要勤于读书,也要善于读书。有学者指出,读书开始阶段,要“越读越厚”;到后来,则要“越读越薄”。这里,“越读越薄”就是所谓“由博转约”,就是要对知识加以消化吸收,抓住其精髓,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疏密有致、简约有序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大杂烩。
仅仅拥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有作为的学者应该对前人构建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有知识,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见地,让博学与真知相融合,这才是合格的学者。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难事。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其一,就是前边提到的,有知识也要有见地的问题。当知识的获取变得很容易的时候,见地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对于当代教育体制,这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再继续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已经非常不合时宜、落伍于时代了。培养学生的认知、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是当务之急。
其二,当知识的获取变得极为容易的时候,人们还要像古人那样读书吗?还要把学习的知识烂熟于胸吗?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许多知识都储存在电脑里,在需要时可以非常方便地检索出来,那么,我们何必再去记忆它们呢?这样的想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样的想法带来的后果,却很可能是消极、负面的。当今,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强记一些课程内容,考试结束就一切都烟消云散。在科研工作中,一些青年科研工作者也已经习惯于依赖电脑,自己的脑子中不再记忆很多东西。长此以往,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片真空状态。那时的情况将是:电脑中什么都应有尽有、可以随时取用,而我们自己的脑子中却空空如也。
上述这种情况是不容乐观的。电脑不能替代人脑。人要思考,要判断,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做出创新性的构想,这些,都需要在头脑中有一个基本的知识体系。电脑的“博学”不能替代人的博学。
博学真知,对于信息时代的学子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