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范陈立献老师

作者: 黄源水 | 来源:发表于2019-07-03 10:22 被阅读52次

二〇一四年年底,我收到陈立献老师惠赠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这是一本了解古代大泉州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我随即迅速浏览一下全书,为其鸿篇巨制、详实内容、精美插图所吸引;同时,为陈立献老师等三位古稀老人作者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

陈立献老师是南安一中具有学者风范的老教师。陈立献老师也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一位只有小学文凭任教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高级教师。正如俄国教育家罗蒙洛索夫所说的“第一个教大学的人,必定从未上过大学。”陈立献老师的确未上过大学,但是他一向勤奋好学,靠自学成才,他知识面广,对文学、历史、医学、佛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涉猎。他博学多才,尤其是在散文、随笔、对联方面堪称造诣深厚。

陈立献老师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善于利用零碎点滴时间思考学术问题和构思作文。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周至少写一篇短文的习惯。早年,他在厦门市某学校任教,他的作品多见于《厦门日报》副刊,有用“凡夫”等笔名发表的,也有用其本名陈立献署名发表的。

一九八三年秋季,陈立献老师调任南安一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兼任高中语文科教学,其时,他的散文、随笔大多发表在《福建日报》副刊上和《泉州晚报》副刊上。由于他的文章通俗易懂,微言大义,多家报刊长年争先向他征稿约稿,也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他对于某些报刊的征稿有时也只能婉言谢绝,忍痛割爱。

陈立献老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南安一中几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陈立献老师的倡导和奖掖下,也纷纷拿起笔来,习作练笔。那时候,南安一中语文科青年教师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有写作人物传记的,有写随笔散文的,有创作古体诗词的,有写教学教改经验总结教学论文的,也有兼而有之的。同时,有的青年教师还踊跃参加“武荣诗社”等文学团体。语文科青年教师发表作品和出版诗文集成为那个时代的新时尚。那时候,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南安一中语文教师练笔写文的氛围热火朝天,创作投稿蔚然成风,文学创作繁盛达到新的高度。

人格的魅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陈立献老师的鞭策和鼓励下,我也拿起笔来写作,并且悄悄地把文稿拿给陈立献老师审阅,陈立献老师都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鼓励我向报社投稿,就这样,我一口气在《泉州晚报》副刊发表了随笔散文若干篇。有一天,教物理的乌健老师遇到我,激动地说:“ 我在《泉州晚报》连续读到你的几篇文章,……我校语文组的老师在晚报发表文章的真不少!”

陈立献老师重视资料积累,还鼓励我写教学总结,于是,我把教学小结写成论文,我的教学论文《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参加泉州市一九九二年度教学论文评比,获得二等奖。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老教师的帮扶和带动。回忆起往事,至今犹使我激情澎湃!在此,我对陈立献老师、陈汝界老师(当年南安一中语文教研组长,曾经带我到安溪参加泉州市语文科论文交流活动)表达由衷的深深敬意。

教师们的写作水平提升了,如何言传身教,大力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呢?阅读与练笔是关键。陈立献老师长年累月深入思考和认真作答。

于是,到了九十年代初期,在陈立献等老师的倡议和带领下,南安一中语文教研组创办了语文期刊《南山笋》,面向南安各中学发行。高峰时期每期发行量达一万多份。《南山笋》主要是刊登南安一中初一年到高三年学生的优秀作文,同时偶尔也有刊登一些其他学校遴选的学生优秀作文,四个版面其中有一版为《教师园地》,刊登教师的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

出自于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和培养,陈立献老师推荐我担任《教师园地》的主编,当年的我,初生牛犊,受宠若惊,“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我对于教师们送来的稿件,一遍又一遍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如果需要修改,就不厌其烦地与老师们反复讨论。教师们认真写稿,编者严格把关,体现了我校“严”、“勤”、“实”的教风校风,同时力求奉献给学生的是精品力作。年轻人有火一样的激情也有使不完的干劲,那时候的我们经常工作到三更半夜。

陈立献老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陈立献老师的亲自谋划和带动下,在语文组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南山笋》出版发行了,并且真真切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新笋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

《南山笋》的出版发行,集中体现了南安一中语文组教师们的齐心协力和聪明才智。在我的记忆深处,依然清晰地记住陈兴利老师、林纨杰老师、李耀峰老师、刘节约老师、吴鸿迹老师以及其他同仁为了《南山笋》而不辞辛苦的忙碌身影。南安一中的校史,理所当然会铭记住他们的名字。

陈立献老师治学严谨,覃思笃行,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集体备课时,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有时候见仁见智,有些时候老师们争论不休,陈立献老师经常能够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能够一锤定音。这一切得益于陈立献老师的博学多识和深邃的哲思。

为了提高语文科整体的教学水平,陈立献老师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想了许多办法。例如:鼓励青年教师开讲形式多样的观摩课,主讲者认真编写详细教案,当晚则开评议会,气氛轻松,讨论热烈,教师们在如切如磋中得以共同进步。

陈立献老师还经常组织语文组的老师到名校泉州一中听名师讲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时期,南安一中高考的语文科成绩名列泉州重点中学前茅。成绩来之不易,是陈立献老师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语文组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陈立献老师注重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语文组的教师们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以利于拓展教师们的视野,增强教师们的凝聚力。记得当年一起到九日山“朝圣”摩崖石刻的情景,参观后还用诗文作总结,受陈立献老师的传承和影响,很多教师也养成参观访问后写诗写文的良好习惯。在陈立献老师的带领下,南安一中语文组成为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荣誉集体。

一九九九年,陈立献老师从南安一中光荣退休。他是一位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依然潜心于书海,笔耕不辍。六年编纂,板凳冷清千日夜;五易其稿,务求翔实勤翻书。二〇一四年,他与其他二位合作者共同编纂《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出版发行了,凡一百零一篇,七十多万字,堪称蔚为大观。《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对于研究古代泉州的多元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退休后,陈立献老师出自爱好,琢磨楹联,于是偶有所感,乃援笔记下,日积月累,时而点缀成文。若干年下来,在各种报刊发表楹联赏析、评论文章七十余篇。不久前,他加入中国楹联学会组织,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退休后,陈立献老师的文章,属于散文、随笔类的多发表在《中华读书报》、《福建老年报》、《每周文摘》、《海丝商报.九日山》、《东南早报.功夫早茶》、《厦门日报》副刊等报刊上。属于楹联赏析类的文章,多发表在《对联》、《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等刊物上。值得一提的是,《对联》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是国内楹联界层次最高的杂志。

耄耋之年,陈立献老师的退休生活依然充实,他依旧精神矍铄,才思敏捷,创作热情仍然长盛不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福学者风范的陈立献老师健康长寿,期待着陈老师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

陈立献老师,学者风范,长者风范!

相关文章

  • 学者风范陈立献老师

    二〇一四年年底,我收到陈立献老师惠赠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这是一本了解古代大泉州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我随...

  • 学者风范

    1922年3月30日、31日上海《时事新报》刊登了朱光潜先生的文章《怎样改造学术界》,其中已经指出中国学者的通病五...

  • 散文,学者风范的马延缇老师

    学者风范的马延缇老师 师出名门的马老师,北大化学系毕业,教我们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课。 如果在茫茫人海中,谁也不会...

  • 2019-01-25 陈朝宗室死亡情况调查报告

    陈霸先4子 陈克,孝怀太子,早夭,母昭皇后。 陈立,豫章献王,早夭。 陈权,长沙思王,早夭。 陈昌,衡阳献王,第六...

  • 学者风范,准时到达

    早上搭了一个滴滴顺风车。 路上和司机聊了起来,他说有的家长从火车站再到学府路,看到这个路烂朽朽的,再看到我们学校的...

  • 小城风起时(十一)

    项老师的课上到元代关汉卿和明清小说的时候,雨农临近毕业还有两个学期。 项老师年富力强,是颇有学术风范的学者型讲师。...

  • 做自己真好

    一直以来都很崇拜于红梅老师。感觉她既有虚怀若谷的学者气质,又有快意恩仇的女侠风范。有幸拜读于老师的《为有暗...

  • 东西塔面朝大海,九日山丝路扬帆起航——读陈立献《泉郡碑刻百篇译注

    二〇一四年年底,我收到陈立献老师惠赠的《泉郡碑刻百篇译注》一书,这是一本了解大泉州古代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我随...

  • 42-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03

    01—谭献日记 谭献(1832—1901),近代词人、学者。初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浙江仁和( 今杭州市)人。同...

  • 博学真知(学者风范之二)

    博览群书,是一个学者最基本的素养。 要勤于读书,也要善于读书。有学者指出,读书开始阶段,要“越读越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者风范陈立献老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id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