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品味曾国藩

品味曾国藩

作者: 雾雨风1 | 来源:发表于2023-04-18 21:59 被阅读0次

    品味曾国藩

    ―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曾国藩,清朝历史中的一员大将。

    写曾国藩的书籍不胜枚举,在省图书馆顶天立地的书架上,面对无数本印有曾国藩字样的书籍,我茫然的不知如何选取。听说只有张宏杰写曾国藩的书最值得一读,我却在众多的书籍中没有找到,实属遗憾。

    忽一日,在女儿的床头看到了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作者就是张宏杰。尽管它不是全传,我也想品尝滋味。

    今天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沉思,颇有感触,曾国藩居然是这样的人。

    曾国藩,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最高职务为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且是管理几个省的省长,妥妥的封疆大吏。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晴四大名臣。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当清王朝在太平天国的攻击下岌岌可危,举国束手无策,满朝文武如无头苍蝇之际,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击败了太平军,拯救了清王朝。

    初识曾国藩会觉得这是个很不起眼、挺没趣的老头,长得土头土脑,不抽烟、不喝酒、不玩女人,整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思考国家大事,又一生絮絮叨叨的写家书。还不讲卫生,很少洗澡,经常几个月洗一次脚。

    但读了此书才知道,曾国藩是一位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柴米油盐中的凡人,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

    他是一个矛盾体,智商中等甚至笨拙,但又极度精明;对外随波逐流,内心却极度自律;混迹官场不得不贪,但又极度清廉;信风水、尊天命,却又极度勤奋努力抗争。

    我总结,曾国藩有三面:

    一面:既清又浊。

    道光年间的大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肌体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燕巢幕上,安之若素。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让曾国藩喘不过气来,他抗争过,直言批评皇帝,差一点换来杀身之祸。

    刚直不阿,直抒憨言,为大清王朝纠偏改正的事不止于此,还有数次,但满朝皆醉你独醒,满朝皆浊你独清的结果就是:他的离经叛道,成了众矢之的,天下笑柄。这让曾国藩郁郁寡欢,苦恼至极,甚至有了隐退江湖,回家务农的想法。由此可见,在大清王朝曾国藩是少有的忧国忧民之士。

    多次挫折,他吸取教训,对内(指对自己)严苛至极,对外(指与人交往)随波逐流。对自己,他立下做“圣人”之决心,并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严格到几乎不近人情。他不得不花费时间接受宴请,但回来之后,每次都惭悔自省;他在街上看到美女,抑制不住多看了两眼,回到家后,写日记自责并发誓绝不再犯。他收礼,送来的16大包礼品之中,只挑选一顶绣花小帽;他乔迁新居,有人送来林林总总的家居用品,他只收取最廉价的七领草席。曾国藩每日必省,坚持了一辈子,成没成为圣人不好评价,但满朝文武找不到曾国藩这样克己的官人确实是历史公认的。对外,他吸取了海瑞一生清如水,必然反衬出他人的不洁之教训,他不想成为海瑞式的清官,一生被官场排挤,无法施展才能调动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说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所排斥。其实,官场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在这片混沌的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含蓄包容之人。因此,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他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他做到了。

    另一面:既笨拙又精明。

    曾国藩智商不过中等。他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遗传基因的强大力量导致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走上科举考试之路,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较之他同时代的名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曾国藩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他父亲教他读书,不读懂上句,就不能读下句,不读懂这本,就不能读下本。笨父亲教笨儿子,真是难为他们了。他不懂什么技巧,也不会走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恰恰是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曾国藩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的精神。既然天性钝拙,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表面上看简单笨拙,实际上扎实稳妥。不走捷径,不图虚名的结果就是,成功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他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从皇帝到大臣,或急躁无策,或悲观绝望,满朝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他审时度势,巧妙的把握着战机,适时进退,清王朝正是在他这个的战略家的指挥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纵观历史,向他这样把握战机懂得进退者不多。

    曾国藩身上的“笨拙”与“精明”并不矛盾。

    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 “巧”。他的“笨拙”和“精明”是如此协调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成就了与众不同的曾国藩。

    再一面:他既信风水又是无神论者。

    曾国藩留下的部分文字,似乎可以证明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说:“余生平不信鬼神怪异只说”,“我平生最不信风水”。

    但是,更多的文字记载,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迷信的人。他一生进行过大量的迷信活动,几乎实践过所有迷信种类。

    他相信托梦;

    他还相信扶乩;

    他信关公;

    他还信痘神。

    ……

    他精通相面,其相术精绝,可凭一面定人荣辱甚至生死。晚年,曾国藩接见生人,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先不说话,而是盯着客人,从上到下看上几分钟,就在这几分钟内他就形成了对此人的基本判断,且几乎没有看错过人。曾国藩去世清政府对他盖棺论定:有“尤得以人事君之义”一句。曾国藩发现人才之多,影响之大,史上确实无人可与匹敌。据统计,晚清的许多风云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推荐和提拔。位至巡抚、总督者就达三十多人。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他还粗通算卦。作为一位理学家,曾国藩一生对《易经》喜爱至极,终其一生,至老弥笃。它从这部古老的经典中不但读出了辩证法,读出了大量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学会了算卦。曾国藩的卦算得准不准,,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他乐此不疲的事实判断,他对此确有兴趣。

    应该说,《易经》占卦,并非百分之百的迷信,其中是有一些哲学启示在的 。《易经》中天人合一、阴阳相生的思维方式,相面术中精气神的判断,风水理论中关于水源的选择,以及传统养生术中的动静结合理论,这些神秘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还是对曾国藩起到了正面的影响。

    有人认为,作为“千古完人”、“理学宗师”,曾国藩如此热衷风水,似乎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其实,青年时代的曾国藩是 “人定胜天”主义者,他非常推崇意志的力量。他认为人的意志是无所不能的:“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但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想不到。

    命运使他由大荣瞬间转为大辱,状态由大喜急坠入大悲,他在战争中多次自杀,三度写下遗嘱以为必死无疑,最终却屡屡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在战争中让人体会最深。

    在所谓“迷信”问题上,我们必须对曾国藩存有恕心。我们从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然而曾国藩所受的教育与我们完全不同,他成长于一个充满迷信的环境中,许多我们今天看来纯属小儿科的常识,对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确是永世难解之谜。那个年代,天命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绝大多数中国人终生都在造物捉弄中颠沛挣扎,对风云之变幻,祸福之旦夕,命运之无常,自身之渺小,体认极深,中国人因此成为世界上命运感最强的民族之一。

    曾国藩在官场的挣扎奋斗中迷茫:有的人庸碌无才,却获得美名;有的人才华横溢,却受尽屈辱;有的人学有所成,却被世间埋没;还有些人,素质、能力、时代、地位都差不多,但一生命运却截然不同。

    反观自身,他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他所处的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一生的奋斗,最后竟然如拔刀斩水,丝毫不影响水之东流。晚年,曾国藩已经知道事不可为,他仍然为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奈却不甘的体悟到天意的难以捉摸。

    今天的人如果嘲笑那个年代的曾国藩,无疑是不当的。今天的我们,站在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的肩膀上,而那时的曾国藩却只能站在孔子、朱熹的肩膀上,近代知识体系与中世纪以前的智慧毕竟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是人定胜天,是主观能动性。但是细想,这不过是蚍蜉撼树而已。人与天,主观与客观,当然是后者强大与前者,再顽强的意志,也冲不破命中客观限制。任何强人,最后都会发出天命难知的感慨。

    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是真的喜爱上了曾国藩。这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的老人,真的是有血有肉、并非高大全的立体男人。现代流行“缺陷美”,我稀罕。

                            2023年4月19日 写于长春

    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味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sk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