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生的场景:
晚饭后,孩子想看电视,看到孩子床头两个脏兮兮的短袖,于是对孩子说:“现在已是周日晚上,我们得先把本周的家务活干完,我们把你的褂子洗完再看,好不好?”没想到孩子扭头就走,边走边说:“洗,洗个头啊!我自己洗。”一听她说话的语气,我就情不自禁地说:“你不能用这样的语气和妈妈说话,妈妈养你这么大,不是让你这样和妈妈说话,你能不能温柔一点对待妈妈?”孩子没吭声下楼洗衣服了。
老公看到这一幕,把我叫到一旁,和我分享院长讲的“滚”的案例,我恍然大悟:刚才听到孩子说话的语气,应该听得出孩子有情绪,这时千万不要在意孩子的狠话,而应该接住她的情绪,在有意思地与孩对话中,坚定地传达出对孩子柔软的爱,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坏情绪不仅没有被攻击,还被温柔对待的时候,她坏情绪的防线便被不攻而破,亲子的心理距离就会走近一点点。
这样一想,下次我该怎样攻破我和孩子坏情绪的防线呢?以今天这事为例,我会面带微笑轻松地说:“宝贝,衣服有头吗?如果有头,你就洗它的头,我洗它的身子,行不?”总之,先接住孩子的话,还得接的有意思,越有意思越好,最好达到俩人破涕为笑的效果,然后再去纠正孩子说话的语气:“和妈妈说话,语气得温柔一点儿。”
像今天,直接隔过情绪想达到纠正语气的目的,只能违背人性和规律,注定是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