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逃离极端酷热的西安,选择了凉爽舒适的贵州。除了出发前选定的黄果树瀑布、西江苗寨等地,自驾途中,临时起意选择的肇兴侗寨却是途中的惊喜之处。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称之为五"团":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比起西江苗寨,这里商业化开发较晚,山上堂安等几个寨子,原生态保持比较好。如果乘坐高铁,从江高铁站下车到达肇兴侗寨只有七八公里远,交通十分便利。
傍晚里到达侗寨,直奔对面山上的观景台,正好欣赏光线逐渐褪去,寨子里灯光星星点点亮起。
侗寨夜景 侗寨夜景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侗寨民居侗寨的清晨,窗外飘来晨雾,河边洗染的大姐,缥缈悠远的侗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
侗寨晨雾肇兴鼓楼
肇兴侗寨以鼓楼群闻名,寨中五团,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五座鼓楼风格各异,蔚为大观。鼓楼也是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为多层宝塔状木质建筑,用于侗寨议事和娱乐活动。而花桥与戏台则为与鼓楼相配套而建的娱乐设施。花桥上有廊,既提供过河交通便利,也是他们劳作之余休息纳凉、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戏台是吊脚楼式建筑,为表演侗戏所用。
侗族大歌
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歌声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声。侗族孩子从小便进入歌班学习,由寨子里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
现在的肇兴侗寨每天都有早晚两场免费的侗族大歌表演, 表演节目展示了侗族的历史演变、风俗传统,还有侗族“罗密欧和朱丽叶”《珠郎娘美》故事改编的民间叙事歌。演员都是寨子里的普通族人,走在街上里你会发现演员就是给你介绍蜡染的大姐,卖小吃的大叔,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演出的认真,丝毫不能减弱大歌带给你的震撼,那些无伴奏,天然纯朴的合声,是侗族人与生俱生的天赋,是真实的生活,最和谐的声音,简单纯粹。
侗族侗布
随意拐进一个巷子,就绕开了商业街,相比较西江苗寨,侗寨里大多都是原住民。沿河而过,随处可见到侗族妇女在洗染侗布,竹竿上晾晒的侗布。
自纺自织的"侗布"用天然的蓝靛草制成的蓝靛的染液反覆浸染、漂洗,再将染好晾干的布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由于工艺复杂,"侗布"非常珍贵,据说这种珍贵的侗布是不能清洗的。
侗族美食
每到一地,要了解地道风味,菜市场是最好的去处。 除了发现叫不名来的食用植物,我们还观摩了侗族腌鱼的制作。侗族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腌制和储藏腌鱼的习惯,将自家稻田里养的鱼,洗净剖好,不去鳞,抹以食盐;再将蒸熟的糯米饭放凉,和上辣椒面、花椒和食盐,也可用糯米甜酒搀和酿制,这样做成的腌鱼会带有甜味;然后一层鱼、一层糯米饭,放置于木桶内密封,存放一两个月就可以食用,但能够存放的时间却很长,甚至数年不变质。当地侗族人食用腌鱼都是生食,一般游客很难接受,饭馆里多为过油煎熟。我们决定尝试一鱼两吃 ,一半生食一半油煎。其实经过腌制,生食很清香,完全没有腥味,肉质紧实,有嚼劲。相对而言煎过腌鱼就油味过重,没有鲜香。
另一种特色美食就是侗家油茶。把糯米蒸熟晾干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茶叶用油炒后,加水煮成“油茶水”。食用时,围坐火塘,碗里放上葱花、菠菜等,用热油茶稍烫,再加米花和花生、黄豆等副食品,即可食用。看这花花绿绿的一碗,虽然是过油的米花,但经过茶水的浸泡,完成没有油腻的口感。
侗家油茶堂安侗寨
从山下的肇兴侗寨出发,可步行也可乘车前往山上的堂安侗寨。堂安侗寨位于半山腰,吊脚楼依山而建,高高低低的梯田种着水稻,稻田里鱼儿欢腾,正值稻花开放,清香四溢。做为生长在主要种植小麦的北方人,第一次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
一眼清泉长流不息,泉水先后流过四个小池,按功能划分为饮用、洗菜、洗衣服、浇灌等用途。寨民千百年来自觉珍惜、使用这自然的馈赠。
闲话家常堂安侗寨游客较少,很安静,山上有展览馆,介绍侗族的文化风俗。寨子人多是老人,还保持着原生态生活方式,聚在鼓楼里聊天、休息。虽然语言不通,面容和善,笑容亲切。
日常劳作本文配图均为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