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于微信见蓬溪胡传淮老师分享张问陶书法帖子,内有四川省博物院藏“张问陶行书七律诗轴”一件,系友朋酬赠之作,其赠予对象,是清代绵州人孙文骅。试作小考证。
一、原文之释读
五千里外颂神明,曾对乡云想政声。正拟猪肝来累尹,何期凫舄忽朝京。久留冠盖应无术,同话桑麻倍有情。早晚还山随父老,瓦樽拊掌说官清。 晓山老父台正 部人张问陶
款下钤朱文图章二,一待识,一篆体“船山”。
四川省博物院张问陶诗轴二、题赠之年代
原件未署题赠时间、地点,可据当事人宦历并结合诗意做判断。
孙文骅,字云衢,号晓山,绵州廪贡生,嘉庆五年(1800),援例选授湖北黄安知县,在任除弊兴利,为一时循良。
张问陶敬称孙文骅为“老父台”,自称“部人”,可知此诗写于孙文骅在任黄安时,诗中“乡云”“累尹”等语均可佐证。需要补充一点,张问陶先世居湖广麻城(黄麻接壤),明代入迁四川,且儿时曾随父宦游湖北,所以仍以湖北人自居。
孙文骅赴任黄安之前,嘉庆三年、五年均曾来过京师,并稍作驻留,期间与张问陶等四川籍京官有交往,但彼时孙文骅未仕,张问陶不会以“老父台”相称。又,孙文骅黄安任后,归隐家乡绵州,再未出山。
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
清代知县的任职,一般分实授、署理、代办三种,排除亲丧居忧等意外原因,任期大致为三年、一年、两个月左右。孙文骅任期五年(跨六年),嘉庆十年离任,系因母亲病故,丁忧回籍,所以他在黄安,应是蝉联两任(第二任未满)。
古代官员,在任期间政绩突出,任满考绩优秀者,会得到各种形式的表彰,其中最隆重的,是进京面见皇帝。张问陶赠诗有“何期凫舄忽朝京,同话桑麻倍有情”一语,可见孙文骅是很突然地来到京师,给久违了的朋友们带来惊喜。来京的理由,几乎可以肯定为引见,期间自然免不了会朋友。这次意外的重聚,催生了这首诗。
其时,大致在嘉庆八年(1803)的冬天或是九年(1804)的春天。
三、猪肝之内涵
张问陶在赠诗里吐露了归隐的愿望,但重点还是在褒扬对方,关键词是“猪肝”。
古人写诗,一般不肯用俗字,如刘禹锡因“糕”字不见于经典,故弃而不用,竟成佳话。“猪肝”比之“糕”,俗气更甚,船山怎么不忌讳?
晋人皇甫谧《高士传》,载有汉代隐士闵贡的故事:闵贡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买不起肉,每天只能买一片猪肝,屠夫有时不肯卖给他。县令知道后,吩咐属吏,经常给他买猪肝。
后人以这个典故喻读书人贫苦,也指地方官爱才。
“正拟猪肝来累尹,何期凫舄忽朝京”,船山跟孙文骅开玩笑,“正说来投奔你呢,怎么自己来了……”如果来一个“查重”,很容易找出唐人独孤及《酬常郿县见赠》的“谓乘凫舄朝天子,却愧猪肝累主人”之句,怎么船山同学也抄作业啊?尴尬不?其实这也没什么,应酬之作嘛,拼的就是网速、手速。你再哔哔,船山要恼了,“我又没写论文,复制粘贴,就兴你们现代人玩?”
猪肝是微贱之物,唐代以下,诗人们却不忌讳拿来写贫道苦,自我揶揄,此风一直不断,如——
苏轼说,“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
陆游说,“何由取熊掌,幸免买猪肝。”
张煌言说,“落拓何曾夸马骨,淹留岂为恋猪肝。”
林则徐说,“程缓不劳催马足,装轻未肯累猪肝。”
比船山稍早一点,乾隆年间有一位乐山文人阮鸣鸾也说,“猪肝莫办悔读书”,这句诗载于民国《乐山县志》,大概是知名度很低的阮老师惟一的传世之作了。
船山自己,不止一次用猪肝入诗,如《忆家园四首》又说,“猪肝累尹身难避,雀舌留宾手自煎。”
船山对猪肝爱得很深啊。其实这首诗里的猪肝,既是古典,也是近典,真有故事。
乾隆六十年(1795),清廷对贵州苗民用兵,绵州布衣诗人何人鹤奔赴军中效力,于当年年底抵达秀山清军大营。当时,孙文骅之兄孙文焕以贵州大定知府署贵州粮储道,担任征苗大军粮台总理。孙何两家本有姻亲关系,孙文焕是何人鹤的晚辈,于是热情款待。怎么款待呢?大清早直接上硬菜,“表丈,请吃猪肝。”
何人鹤把这件事写进《营中连日大雪》一诗里了,“连宵大雪不禁寒,牛背生冰马没鞍。共向营中夸李愬,谁从幕底访袁安。炭方有势如珠贵,诗到无聊似酒酸。喜遇故人孙太守,清晨犹为饷猪肝。”
但此时清军已经占据了军事上的主动,军中不再需要人手,于是给何人鹤他们这一拨文人发了路费,遣散回家。如诗中所言,何人鹤觉得有点“无聊”,回家挺没面子,就转而去京师访友。就这样,绵州孙家猪肝的新鲜掌故就在京师的四川朋友圈里传开了。
老何吃过,但我怀疑船山并没有吃过孙家猪肝。
廉政招牌,文化大餐,烹鲜之手,曷一试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