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觉得最好玩的事,就是李笑来花了20万字试图证明“时间不可管理”,最终却让聪明的读者得到时间不但可以管理,而且必须管理的结论。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相信“生命在于运动”,正在运动健身呢,某人跑过来和你说:其实健康是无法管理的,理由如下:
1)人终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你再怎么运动还是得死,所以健康无法管理。
2)有很多例子,一些人经常运动反而早死,还有很多例子,不运动反而长寿。
3)真正要做的是要认识自己的身体,独立思考是否真的需要运动,而不要人云亦云。
然后,你会怎样呢?
1) 置之一笑,继续运动。
2) 无所适从,从此对运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停止运动,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了多年也没个头绪,最终发现健康状态比之前差多了。
这就是李笑来在做的事,听起来每句话都有道理,但是其结果,最好的是读者看完就忘记了,其次是思想被搞乱,不相信原来就是正确的简单的真理,但自己又不知怎么办。最差的就是得出结论:时间不可管理,所以不要做时间管理,还是随心所欲为好。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原来是为了远程通讯,他认为把A地一个人的声音录下来放到某种介质中,再邮递到B地,那么B地的人就能听到A地那个人的话,从而实现远程通讯。
无独有偶,贝尔发明电话,本来是为了欣赏音乐,他认为不能到音乐会现场听音乐的人可以通过电话来听到音乐。
但是用户是很聪明的,最后他们选择电话作为远程通信的工具,选择留声机作为听高质量音乐的工具。
同样,李笑来自称《做时间的朋友》这本书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而是一本个人管理的书,但聪明的读者还是会把它作为一本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来读。
所以,这又牵涉到一个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时间管理?根据百度百科,时间管理是指通过事先规划和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与工具实现对时间的灵活以及有效运用,从而实现个人或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
李笑来说最重要的是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那么这显然也是一个既定目标吧。那么实现这个既定的个人目标具体要怎么做呢?答曰一切都靠积累。那么如何积累呢?顺其自然,看到什么事情就独立思考一下,翻到什么书就看一看,确实就能开启心智了?其实,如果没有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型,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做些碎片化思考,其实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所谓“听说过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真正要开启心智,还是做些事先规划,比如我做时间管理,就会把市面上所有时间管理的书都拿来看一遍,把主流的训练营去学一遍,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框架,比如我现在建立了极简时间管理的框架,然后再不断地在上面添砖加瓦,比如加一些针对家长、孩子的内容形成亲子时间管理。
那么是否事先规划就足够了呢?也不够,比如我规划在3个月内把时间管理的书全部看完,我也知道一共有几本书,多少页,确定了每天读多少页的计划。但经常碰到的阻碍就是每天各种事情太多,往往抽不出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个每日计划,久而久之,这个计划也就失效了。
所以,我们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时间的有效运用,来实现这个规划,比如用番茄工作法让每次阅读更有效率,做一些冥想助理注意力集中,用时间管理App工具把每天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记录、排程,确保看书、思考的计划得以保证。
绕了一圈,原来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要真正落地,还是需要时间管理。
本来我是抱着很虔诚的心去看《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畅销书,希望能到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启发,没想到通篇读完后,除了收获了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一些故事,再回想起来,实在不明白到底学了些什么,对自己的行动有没有什么指导意义,只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仅此而已。
看来,网志就是网志,单个的观点都不错,真正要写好一本书,还是要建立一个清晰、完整、自圆其说的思维框架。这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