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83500/ee9581edc757c922.jpg)
文/沈木风
本文为这学期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串写作业。以下文中所有引用的知识理论均来源于课本、上课的课堂笔记……拒绝杜撰!为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所佐证的素材则来源于平时所看的的报纸评论、时事热点、历史书籍……
写在前面:
贯穿我大二下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虽然已经结课了,但却对一直思想观念浅显淡薄的我影响很大,为我打开了“马克思主义”这扇大门。诚如小平同志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虽然其诞生于19世纪,却与时俱进,至今依然充满活力;虽然她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深刻影响全世界。
通过在马原课上,马原老师系统耐心的讲解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我深深的被这样一门伟大的科学理论体系所折服。
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不仅向我们极其优雅地展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和发展”、“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哲学理论的巨大魅力,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她所表达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其中朴素又及其深刻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与发展,一边在向我们讲述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一边又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于是,“劳动力商品化、资本主义的剥削、剩余价值”等名词涌入我们脑海之中;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让我们了解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同时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一、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记得马原老师曾在课上给我们推荐过一本书——《二手时间》,这本书通过口述的独特方式向我们完整地记录了在1991年苏联解体到2012年的俄罗斯,在这20年里社会处于痛苦转型的过程中,身处关键历史节点的各个阶层俄罗斯民众的普通生活。那么,我们不禁想发问:一个原本生机勃勃的前苏联国家为什么会轰然解体?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就涉及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一)错误的民族政策埋下了民族矛盾激化的祸根。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从斯大林时代开始,民族平等和友好原则就遭到了践踏,大俄罗斯主义盛行, 强力推行一体化,强迫少数民族迁徙,不关心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价值,而注重怎样消灭差异。结果伤害了一些民族的感情,种下了民族矛盾和冲突的祸根。唯物辩证法认为,坚持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很显然,苏联领导人并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二)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重落后,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而苏联经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只有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但这里,很显然苏联领导人并没有尊重客观规律,只是一味埋着头对当时苏联国内的经济体制大改甚至是乱改。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实现尊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就能避免“宿命论”的错误,又不犯“唯意志论”的错误。
苏联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无法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苏联走向解体是一种宿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三)一切没有从当时苏联国内实际矛盾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以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实际为依据,按客观规律办事。苏联当时采取的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模式,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不能不加以利用,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实质和内涵,只保留其外壳,这些完完全全背离时代的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后来新兴国家俄罗斯取代了前苏联。
(四)没有坚持辩证统一,未能把改善生产关系为重点,去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决定了经济改革必须要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同时,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所以,要不断完善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与发展
苏联的经济模式是按照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的,国家垄断生产资料,通过五年计划的方式对经济实行控制和调整。这种呆板的经济体制恰好与现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开放灵活的市场经济相反。
商品经济不仅是私有制的产物,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现在中国正在实行的“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三大原则,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同时,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
事实证明:
实行经济管理集中化和指令化,排斥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的实物性。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认为商品、货币、市场、贸易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资本来源于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这在战争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还是相当有效的,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就是攫取剩余价值。但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上述驱动机制的作用不断衰退,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如今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中,注定是被拍死在沙滩上!
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实质。此时,提高生产力、发挥政府弥补市场不足和支持市场功能的作用、稳定市场和社会秩序显得尤其重要。
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乌托邦社会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而发展的理论,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而且提出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这门课虽然结束了,可能随着时间的久远,课上所学的内容也会慢慢忘记,但我想:如果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大道之行”!
—END—
这篇文章前后准备了三天,你只需要动动手指,点亮下面的爱心,就可收藏内容啦~
这篇文发出来,缘由很简单。为了小小纪念一下。这篇文算是我写的第一篇比较profession,在鸡汤文、青春残喘文、健康养生文……泛滥成灾的今天,我更想去读一读专业性比较强的地理、历史作品,虽然读起来会有些枯燥……
不功利、不强加。
是我今后想去坚持的读书理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