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同学,相见时难别亦难

老同学,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 泳网志 | 来源:发表于2021-12-17 11:37 被阅读0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昔别君未嫁,儿女忽成行。

 ——杜甫

时间

毕业1-5年

刚毕业那几年,最喜欢的是放寒暑假,刚开始觉得是想父母,但一回老家,抱一抱老妈,就忙不迭的参加大大小小的聚会,连家里的饭都很少吃,原来不只是想父母,更想念同学。这时候的聚会,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即使上学时不怎么玩耍的同学,也会因为不同圈子的咬合,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酒店简直像是包场,以为有人要嫁人。

毕业5-10年

真的有人嫁人了,聚会只剩下一桌。

男同学变化最大的是肚子,女同学,当然也是肚子。但男同学的肚子是在酒桌上变大的,女同学的肚子是在家里变大的。我一直觉得是肚子的重要性被低估,它才是最牛X的盲盒嘛。所以聚会里最先消失的是女同学,她们的重心一下子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家里那一两个男人的身上。男同学相对就比较专一,就算剩下半桌,也得跟自己的梦中情人坐近一点儿,嘘寒问暖,好像人家的肚子,也有他的责任。    

毕业10-百年

饭桌是没人了,但我们每天都聚在一起。从开始的校友录,到qq群,微信群。我们有了分不开的纽带。

老同学的群,只会老,不会散。我们的同学群像白癜风一样,一抽抽一抽抽的发作,欢声笑语与鸦雀无声拧巴在一起。长时间的不说话,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日常交集,偶尔一个共同的话题,比如教孩子写作业的吐血经历,比如脱发、失眠、前列腺肥大。所有的老家伙们又精神起来,像以前抢篮球场一样争先恐后比着谁更惨,直到班长把秃头照片发上来,全班达到高潮。纷纷以吾去、吾靠、吾草等感叹,表示发自肺腑的敬意。就像当年只有他做出最后那道变态的加分题一样。

其实我们记得的,永远是最后一次见到一个人的样子。你不见他,素材库不更新,他就像传说一样活在你心中。你看到秃驴吃一惊,他看到你说不定吃了两惊,以为是加了滤镜的沙和尚。

哀伤

八零左右的人,年逢不惑,怎样的大喜大悲都有机会体验。但突然同学中有英年早逝的,是莫大的震撼。因为在心里,我们似乎觉得,大家会像以前一样,长久相伴,你在,我也在,直到老去,在面对过各种死亡,熟悉之后,让它自然的来。我的同学中而立之年就有人意外离世的,虽在中学不是一个小圈子,但同学的关系,还是让自己难以名状的困惑和悲伤,每每想起来,眼眶湿润,感慨无限。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压力大,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年人的劲敌,有位高中时的篮球健将,十年不见,吃的比篮板还宽,去年突发脑溢血,现在一年余,竟仍难以自理。同学们捐款,慰问,一次大家问起病情,有人贴出一张篮球场五虎将的老照片,那样的青春与激情,夹杂着莫名的压抑气息,竟都不说话了。

刚开始,不能叫疏远,只是远了。我们在不同的城市拼搏,努力的活着,把最好的样子展示给同学看。所以每个人都觉得别人混得不错。最好的同学来出差,旅游,一定会跟自己联系,叙叙旧,好畅快,唱首老歌,喝个烂醉。

但是慢慢的,一个还算亲近的老同学多年不见,来到你的城市,联系一下,你突然觉得有点手足无措了,他会变成什么样了呢,说点啥呢。我有个极要好的同学,每次来出差都向我报告,但城市太大,见一面其实挺难安排。我也不找借口,就说懒得去,然后我们就电话聊,居然每次电话聊一个钟头,还依然是以前的志趣相投,甚至连婚姻危机都一股脑的谈,这样来跟我报到好几次,每次都聊的畅快,但一次没见着,还不如个泡友,可我却觉得这样真实,自然。诡异。

更远

本就不怎么说话的同学之间,是无所谓疏密远近的。真正的疏远,一定是从挚友和闺蜜之间发生。群里,几十个同学,说话的不超半数,凡事都插嘴打诨的,了了几人,而且一定是上学时就接老师的话把儿,这些活宝们,到老了也是宝贝,让同学间保持温度。

也有例外。有些人上学时内向腼腆,或者家境不好,自卑的情绪使他们成为当时的弱者。但时过境迁,有些家伙混出个样子,个别同学知道的,在群里三言两句的调侃几句,大家都知道了,因此说话也变得铿锵有力,难以辩驳。还有一些,体制内做了领导,这些人深不可测,也没人敢测。统一的特点是,话少,甚至不说话,说了也如同央视点评,好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要展示给全世界,一定要得体。但领导一说话,你懂得,别人都只能做笔记,少有搭腔。

新闻联播向来都是主持人一个人嘚嘚,见过观众飞弹幕么。

最朴实纯真的,是同学,最难避免的攀比,也是同学。

上学时比成绩,现在比工作。上学时比随身听,现在比车。上学时比父母,现在比儿女。

原因简单,同学大多家境相当,特别是高中以前。混了十几年,聚在一起,头一个反应就是别人混得怎么样,一旦知道人家风生水起,人人心生嫉妒到不至于,但多数人会自卑,不好主动去交流,好像是巴结。社会地位差距越大,这种看不到的鸿沟越深。听说中戏那些老同学的聚会,大明星几乎是不参加的,不是刷大牌,个中的原因,都有类似之处吧。

说到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这样的。

冲突

老同学之间,最和善,有爱,因为感情的基础最为天真,坦诚。遇到分歧,大家都是互相包涵,忍让,绝不争吵。

唯有一件事,任何人都不让。那就是全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

大了?哪有,是真的。

从新冠病毒到巴以冲突,川普到安倍,涉及到政治和能量的,看吧,准完蛋,要么不欢而散,要么,有人退群。

价值观的冲突,是当今世界的根本冲突,咱们班可不能落后哦

我有个中学同学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个非典型例子,这货肥头大耳的,从小立志参军报效祖国,在宿舍里睡觉前都高喊“同志们辛苦了”,兴起还会痛骂帝国主义。后来考上军校,再后来,突然举家移民美国。很普通的家境,人家凭技术移民堂堂正正的出去,非常辛苦地奋斗,养育一干子女。绝不是“骂美国是工作,去美国是生活”的勾当。以我平淡的眼光,只是一个青年长大了,努力寻求美好的生活,而已。开阔的视野和见识,丰富且改变了青葱少年的认知。

几次在群里聊天,大家拿他当年的趣事开玩笑,他还是我们的活宝。争吵是没有的,但最后,聊着聊着,诡异,好像被看不到的手,推到模糊的对立面,后来,他就很少说话。

不展开说,怕合不上。

永远

我们说起旧日同窗,总免不了情深深雨蒙蒙,好像只有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才配得上万古流芳。只是再深的情感,也禁不起时间的冲刷。

我们之所以看重老同学的感情,使得“老同学”成为一种最纯真的符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日常的社会,成年人的世界太过复杂,人与人的冷漠,甚至残忍,让我们倾向找到一种寄托。就像同学的样子总是年轻时一样,我们心里的那份情感,也依然年轻。

正是对老同学这层关系的共同维护,尊重,珍惜,使得它有了部分亲情的属性,所以——

不管我们出差到哪,最想联系的,是老同学。

不管买房差多少钱,最张得开口的,还是老同学。

不管前排的她胖成啥样,只要能认出来,一说话,依然会脸红心跳。

不管是什么人情,只要跟别人说,放心吧,那是我换过铺的兄弟,人家就知道,靠谱。

不管什么病,只要医院里有个老同学,就算他是肛肠科的,你也敢让他做喉镜。


遗憾的是,每到五年,十年的当儿,就会有人提议聚聚吧,但最后,大规模的聚会总难成行。部分的原因是我成长的地方是个小城市,一竿子相对学习较好的,通过高考独木桥,奔向全国各地,现在也多把父母都接到身边,帮忙照顾自己下一代。总之,所谓的老家,已经没有了承载乡愁的客观存在,都是遇到急难险重的大事,偶尔回老家一趟,同学之间的相聚就更难凑好时机了。与此相对的,不管是中学,本科以及之后的同学,只要能在一个城市生活,情感会愈加的深,一生的挚友,在这样的同学中诞生的概率大。

老是想起《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的结尾

张无忌,要救六大派,到大都来找我吧!~~~然后这丫头就飞走了,当年可苦了我,就坐在那个录像厅里啊,连《肉蒲团》都不盼了,就等着老板放下集呢,谁知这一等,就是二十年。

虽然我们可能不再相见,各自老去,但我心里记得的,永远是你年少时的样子。

送给我可爱的老同学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同学,相见时难别亦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zz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