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说,天才和天赋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身上都具备天赋,那是上帝对这个人特别的眷顾,而天才却是一种奇特而少有的存在。作为父母,绝不能为了现实的需要而牺牲孩子的天赋。这里的天赋更多的是指孩子的兴趣,兴趣终会变成他将来巨大的优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充分保护孩子的天赋,是尊重孩子,真正立足于孩子出发的教育的显性表现,最终能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过上幸福的生活。
真正立足于孩子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是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将孩子的兴趣变成孩子巨大优势的教育。有一次胡适先生的一个学生问他,做什么最难?胡适回答说,做出一种味道最难,因为味道都是持续的积累形成的结果。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特别着迷的事业,能够把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做到精致,做到前无古人,一辈子为一件事而努力,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能培养一个孩子,首先弄清楚孩子的兴趣所在,这是他可能投入持续的关注力,向天才迈进的起点。孩子就要鼓励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兴趣出发,走着走着,也许就走出了他自己的人生。多对孩子所感兴趣的一切给予鼓励,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哪怕我们暂时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些想法,但我们也不能去损害他的热情。家里的小朋友就特别喜欢提问问题,每次他提出一个问题,我都是第一时间陪他一起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比如前几天他在家问我,苍蝇、蚊子都是从哪来的?我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包括之前问我天文学上的知识,木星之眼是什么?火星上是什么样子的?我从来都不打击他的积极性,所以他就养成了特别喜欢提问的习惯,他总是习惯性地说,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吧。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的兴趣点,尽力去保护他,引导他,让孩子的未来朝着多种可能性去发展,以后也会多一些快乐。
其次,不能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暗灭。我们不能完全为了以后的应试而生,不能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就把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按灭,最终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毫无亮光的人。然而这些都是次要的,最糟糕的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就再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可能就再也没有生命的热情了,他们的人生也许最终寡然无味。很多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小时候喜欢运动,喜欢旅游,还喜欢写日记(散文诗)没有人鼓励,也没有人支持,被迫放弃。所以我不希望现在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人,似乎在身上找不到一丁点的真正的特长和喜好,这将成为终身的遗憾。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才是能够坚持下去的长久之道。无论何种情况下,以牺牲孩子的天赋为代价,将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帮助孩子全面地认清自己,包括认清自己的长处,当然也包括认清自己的短处。因为毕竟有些事情并不是孩子足够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有时候我们会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看来是片面的。还有句话我们经常鼓励别人时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其实就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同学特别特别地努力,每天都沉浸在做题中,但是他的成绩并不理想,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资质水平,决定了他是否具备有这方面的可能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我们保护孩子长处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更好地认清楚自己的不足。作为父母,我们真的要认识到孩子身上的某些不足,并尽量地去帮助其改善,管达不到尽善尽美的效果,不定那么高的目标,正确面对即可。
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不与他人做比较,而与过去的自己做比较,即使差一点也无妨。保护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兴趣,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一辈子的精神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