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荐书丨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享书社】

荐书丨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享书社】

作者: 享书社 | 来源:发表于2020-07-25 08:47 被阅读0次

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

中国史学大家朱维铮经典作品(八种)全新结集!文化传统变化频仍,历史实相扑朔迷离,音调未定或许是*好的答案。李零、葛兆光、王汎森、姚大力、王守常等学者联袂推荐。

【 编辑推荐 】

“五四”距今已近百年,然而围绕传统的文化论争依然不绝于耳,有抛弃传统的呼喊,就有传统沦丧的哀叹。如何处理保守与激进的关系,找到文化和价值观的定位,依然困扰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研究取向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即由80年代以“文化热”为特征的激进主义转向以“国学热”为特征的保守主义。在风起云涌的传统文化热和尊孔读经风中,有人趁势炒古人的冷饭,而经学史、文化史大家朱维铮先生坚持学者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精神,从史实出发,为时代降温。

在《音调未定的传统》一书中,他力图廓清“文化”、“传统”等诸多概念,为学界后续的有效讨论奠定基础,避免“聋子的对话”。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承上启下,既回应了80年代“文化热”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当下全球保守主义大潮中的文化发展提供参照系,避免历史的反复,给历史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有效回击。恢复和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启蒙的立场,超越激进与保守,发现不同学说的合理性。这是朱维铮先生在解读史料时从没有忘记的治学态度,从这本书中可见一斑。

【 内容简介 】 

作者在《音调未定的传统》这本书里,展现了更加悠长和耐心的学识和面貌。眼界放宽到整个中国历史传统,哪一个历史学家不希望在全景历史视野中试一试自己的这把宝剑?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只要我们平心静气去看待历史,会发现这样一个常态:具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时间和空间经常会发生错位。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一状况?朱维铮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追究“为什么”。他的那种将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证伪”式研究,让不少同道“憎厌”,却赢得了海内外严肃学者乃至一般读者的认同和尊敬。本书是朱先生对现状“信而犹疑,将信犹疑”心态的体现。

朱维铮先生的经典之作大多已断版数年,此次全新结集,共出八种(《走出中世纪》《走出中世纪二集》《音调未定的传统》《壶里春秋》《求索真文明》《中国经学史十讲》《论孔子》《壶里春秋二集》),由朱先生的学生精编精校整理完成。新锐设计师操刀设计,从封面到版式,都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 作者简介 】

朱维铮(1936—2012),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生前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从教52年。200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德国高等学府授予中国人的第二个荣誉博士。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眼光独到,笔锋犀利,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治学范围涵盖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等多个领域,已刊论文及讲演录二百余篇,著作十余种,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重要典籍近百种,《走出中世纪》等翻译成英文出版,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目  录

再版前言

初版小引

引言音调未定的传统

一错杂的音调

二传统的力量

三普世的问题

四岂可“先立论、后求证”

五诠释的悖论

六没有一贯的传统

七现状的昭示

八逻辑内涵也不一致

九难说的本土传统

············

前  言

人世间没有不变的传统,或者说没有自古及今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的幅员与人口,中国的民族与语言,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都使中国堪称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生成史,至今仍属学者们没有完全探究清楚的课题。但有一点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这个小世界,尽管常被说成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但无论考古学、人类学或历史学的研究,都在不断提供否定性的证明。

世界大同也许在可以企及的将来,仍属东西方哲人们共有而渺茫的一种理想。然而从有文献以来,这种理想时现时隐,却从来没有断绝过。我们可以批评乃至讥嘲那些哲人们,谁也没有真正发现过到达大同之路,却不能否认,人类社会的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小,乃属历史的事实。如果不抱种族的、意识的或其他非历史的偏见,而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那末从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中间,除了证明那些不幸的哲人们的大同理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有别的解释么?

当然逻辑不能代替历史。而我的专业,更驱使我拒绝任何主观的臆造的所谓历史诠释。我佩服孔子为在东方复兴礼治的顽强劲头,我也佩服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奋斗精神。但劲头与精神,正如时髦的或悖时的种种主张主义,用来诠释历史,无疑不失为一种参照,却不可能使历史强就我范。

········

【 媒体评论 】

经学史等于说在中国历史的头,晚清史在中国历史的尾端。朱维铮先生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在首尾相顾之间能够看出很多东西,一结合让我们了解到很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事。我觉得他*精彩的论述,就是谈到利玛窦入华的事迹,以及谈到清末汉学的兴起,它的作用和它跟古代经学的种种关系。真的是非常有趣。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朱维铮《走出中世纪》”

【 抢先阅读 】

1. 

人世间没有不变的传统,或者说没有自古及今一以贯之的传统。中国的幅员与人口,中国的民族与语言,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都使中国堪称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生成史,至今仍属学者们没有完全探究清楚的课题。但有一点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这个小世界,尽管常被说成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但无论考古学、人类学或历史学的研究,都在不断提供否定性的证明。

世界大同也许在可以企及的将来,仍属东西方哲人们共有而渺茫的一种理想。然而从有文献以来,这种理想时现时隐,却从来没有断绝过。我们可以批评乃至讥嘲那些哲人们,谁也没有真正发现过到达大同之路,却不能否认,人类社会的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小,乃属历史的事实。如果不抱种族的、意识的或其他非历史的偏见,而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那末从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中间,除了证明那些不幸的哲人们的大同理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有别的解释么?

当然逻辑不能代替历史。而我的专业,更驱使我拒绝任何主观的臆造的所谓历史诠释。我佩服孔子为在东方复兴礼治的顽强劲头,我也佩服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奋斗精神。但劲头与精神,正如时髦的或悖时的种种主张主义,用来诠释历史,无疑不失为一种参照,却不可能使历史强就我范。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所谓一以贯之的传统,就我的考察结果来说,仍然只能看作是一种纯逻辑式推论。推论可能最终被历史证明是一种卓越的预见,但在历史仍然表明预见没有得到证实以前,推论不过只是推论。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尤其从17世纪以来,也就是我们的星球变小的速率加剧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旧的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如此频密,致使生活在20世纪末的我辈,已很难理解20世纪初的同胞先辈如何看待历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更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略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实相。

2. 

孔子的地位由于统治者表彰理学而更加提高。清朝的康熙皇帝曾在孔庙题匾,称颂孔子是“万世师表”。然而他的七世孙光绪皇帝便在20世纪初不得不下令废除科举制度,改行新式教育,朱熹的“四书”的权威从此丧失。接着君主制度也随着清朝被推翻而成为历史。

留言“求书”,免费获取本电子书。

享书社丨让时间变得优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书丨音调未定的传统(增订本)-【享书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cp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