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逻辑好,即成长?
昨天和朋友聊天,聊到成长的话题时,她说:“本来觉得遇到的问题刚开始都差不多。 后来就发现你升级得有点快。”
如果说成长,那必然是某些地方出现了新的突破或者创立了新的里程碑,回顾今年,屈指可数,对朋友的话产生了些质疑。
但要说没有成长,也不是。于是我追问说:你主要指的是看问题的角度吧。
谈及“我觉得你不一样了。”,除了外在的变化之外,更多的是人谈论事情的方式以及使用的语言。
说得接地气一些,就是这人脑子灵光、说话有逻辑、表达清晰了。
002 我是怎么看逻辑的?
除非是看文章,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逻辑,大多是在日常交流中感受的。
但逻辑好坏,也要分情况。
1、知道,说不出——逻辑不好;
2、不知道,也说不出——逻辑更不好了;
3、知道,说得出——逻辑好;
4、知道,说得头头是道——逻辑牛惨了。
中文博大精深,有一个词形容逻辑不好非常贴切:“辞不达意”。
当一个人逻辑、或者表述逻辑的语言表达跟不上的时候,都会呈现出“逻辑不好”的表现。
自然也做不到有效的沟通,因为没有把最相符的意思传达给对方。
在教语言之前,我也经常会感觉到自己“明明知道,就是说不出来,即便说了, 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当我开始教别人语言,并且开始看剽悍晨读,用最简单的“金字塔原理”,即咱们中文写作最普遍的结构“总分总”来书写笔记时,慢慢发现自己在表达上,有了可感知的变化。
也就是说,发现自己能把一件事儿说清楚,还不跑题了。
003 简单的逻辑学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
——《简单的逻辑学》
如何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有效沟通的原则呢?
1、避免“我以为”的知识诅咒。
想象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终于有机会去东北旅游了。朋友请吃饭,你看到菜单上写着“柿子炒鸡蛋”,还以为是什么新奇特的菜式,二话不说,赶紧下单。发现原来就是“番茄炒蛋”。是不是非常尴尬?
而且更雪上加霜的是,你平常吃的番茄炒蛋是加糖,酸甜口的。
结果你在东北吃到的,还是加了葱的,感受一下当时的酸爽。


这就取决于我们对于事物认知的广度及深度了。
如果没有交代或了解明确的背景信息,很容易就会陷入“沟通的困境”当中去。
在我们和别人沟通时,即便是“啰嗦”,也要避免一开始就预设对方能够听懂自己说话的内容,循序渐进地进入主题,能够让沟通变得更顺畅。
2、保持信息的完整
“打死了,打死了。”
“谁被打死了?”
“我把蚊子打死了。”
“......”
当我们说话只有上半句,甚至是只蹦词语的时候,很难能够让人完整地理解清晰自己的陈述。
那么一个好的陈述句,就需要完整的信息呈现,“我刚才用蚊拍把蚊子打死了。”
3、少用形容词,多用描述事实的动词和名词。
形容词本身的作用,就是用来描述我们【心中】的世界的,就像是美丽的,帅气的。这些词语本身的标准,就是不一致的,无法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
4、看菜下饭,看人说话
如果我们要给老人家解释什么叫众筹,怎样才能让他们听得懂呢?
用结婚随礼的“凑份子”,也就略知一二了。
看似世界每天变化,出现的新生事物越来越多,但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来看,很多底层逻辑都是相同的,只是呈现的形式不一样罢了。
对于谈话对象背景了解越多,知道对方所用的语言和惯用表达方式,能让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