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11-05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2022-11-05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作者: 志成在精进 | 来源:发表于2022-11-05 17:48 被阅读0次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讲升级认知思维书,打破错误的认知,创建新的认知。破旧立新,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读完这本书后刷新了我很多个方面的认知,具体有以下几点:

1、6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1)小范围的冒险

• 在不着急的时候,尝试关上导航走一段路。

• 只用你们家房子一平方米的钱,给自己安排一次旅游。

• 在一两个你之后永远不再去也不可惜的小群体里面,做做自己一直不好意思做的事。

• 给那些可去可不去的职位打电话,推销一下自己。

(2)远离那些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远离那些让你容易获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一对过于关心你的父母、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以及一份如同养老般的工作,这些事情会驯化你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3)珍爱生命,远离恐惧

少看一些凄惨的电影、恶俗的电视剧和惨淡的杂志,也少和那些没有安全感的人待在一起,它(他)们就好像垃圾车,满怀恐惧的信念。

(4)做一个恐惧保险箱

把最恐惧的事情仔细写在一张纸上,至少要写10条,而且要尽可能的详细,要做到挖空心思也想不出来更多为止!

(5)做一个自己的“成功日记”

还记得启动安全感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吗?就是你的自信。

成功日记就是一个启动自信的方式——每天记得告诉自己,我曾经有多好!

(6)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按照《面对恐惧,从容面对》(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一书的说法,恐惧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的本身;

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

2、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的ABZ理论:人生同时要有三个计划:A计划目标远大,B计划稳中求胜,Z计划是底线。

今天的我们可以考虑把快速跃迁作为A计划,把踏实做好手头事作为B计划,而爸妈也别担心我们买房的事,给我们留个房间,作为Z计划?

3、困境里自救的两个触底反弹的问题:

英特尔被日本存储器产商打败,转型做计算机处理器的例子。

(1)如果我失败了,代替我的家伙会怎么办?

(2)既然这样,为什么我现在不这样做呢?

4、双赢不总是对的。每一个心智模式背后都有相应的对世界的假设,每一种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里面讲的输赢、双输、双赢模式对我启发很大。一直以为双赢模式是最好的,但是每种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双赢的。这极大的扩展了我的认知。

5、复盘的流程:

第一,回顾目标。

• 回忆下做这件事之前,你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 这个目标设定得靠谱、精确吗?

• 有没有发生“目标损耗”?

这里所说的目标损耗是指,由于不愿承认计划和现实差距而产生的偷偷降低目标标准的行为,比如你计划背100个单词,实际只背了50个,你会安慰自己:这也不错啊。

第二,评估结果。

• 满分10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

• 和满分差了多少分?差在哪里?

• 如果能够再提高10分,你希望提高在哪里?

第三,分析原因。

情景再现,回顾事情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并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原因。

• 可控的原因: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是不是已经全力以赴?

• 需要合作的原因:自己这部分做好了吗?需要合作的部分,是否为别人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支持?

• 不可控的原因:是否充分沟通,及时跟进进度?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纳入控制?有没有控制风险?

第四,总结经验。

• 哪些事情应该坚持做,哪些应该马上停止?

• 哪些人、哪些行为的价值值得重新评估?

• 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具体该如何做?

• 对整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复盘的感受越及时越好。对个体来说,“反思日记”“三件事+回顾”都讲究今日事今日“复”,是特别好的复盘习惯。

6、心智成熟的特点是:你拥有很多心智模式,熟悉每个心智模式的优点和限制,并随着环境娴熟地切换。不会在一个视角被卡死,也不会偏颇地看待问题,多种思维彼此参考,相互校准,你才会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看问题全面的人。

7、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以及王子选100位波斯公主的故事。我们怎么做选择才不会“后悔”和“错过”?

这是一道数学题。从概率上来讲,我们能够算出最好的选择策略:你应该把前37位公主作为观察样本。在前37个人中,你不做任何选择,只做一个判断——高财富值大概是多少。在剩下来的63个人中,一旦有人超过这个数值,你马上做出选择。这么选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8、沉没成本其实是已经损失的成本,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头破血流。

当遇到沉没成本事情的时候,要用尽全力,用最快的速度放弃。

哀叹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无比怀念前任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面子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抱怨过去是不是一种沉没成本?

自己整天找些以后不会用到的电子书囤起来是不是沉没成本?

9、一件事情的价值,不取决于它在当下的价值,而取决于未来中的价值,这就叫未来价值。例如婚姻中的另一半对你未来有什么价值?如果总是相互指责,拉胯。那就毫无价值应该及时止损。

10、体验了下“受害者”和“掌控者”角色,面对情况自己总有办法掌控,掌控不了公司,同事,老板,伴侣,朋友那就掌控自己。

受害者的角色会让自己感觉到失落,无助,无力感。

而掌控者的角色会让自己感觉到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态度更加积极,内心更有力量,对自己的未来更有憧憬。我们要做对自己未来更有憧憬的“掌控者”而不是对自己人生自怨自艾的“受害者”。

11、为什么受害会上瘾?

“受害者”的五条法则:

(1)推卸责任,保住面子

(2)安心做坏事

(3)让我们一起分享“凄惨故事会”

(4)用受害获得同情和帮助

(5)自我伤害,绑架他人

12、如何拆掉“受害”这堵墙

(1)后知后觉

第一,找到受害者情景。

第二,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第三,给自己一个新的掌控故事。

(2)当知当觉

第一,尽快意识到自己的情绪。

第二,让自己与这种模式共处一段时间。

第三,尝试拆掉它。

(3)先知先觉

观察这个情景发生的地点,提前调整好心态。

(4)不知不觉

这是你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能够掌控这个心智模式的人,会体会到那种久违的掌控感,他们会轻松跨过生命中那些曾经却步不前的地方。

13、要选择 “我爽—父母不爽”的双赢模式

因为只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才会真正幸福起来。你的父母会慢慢发现:他们坚持的只是让你幸福的方式,如果你真的用自己的方式找到幸福,他们也会真正地快乐。首先自己先“爽”起来,最后父母也才会“爽”。

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所以由别人进来布置。可是,你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人可是你啊。不能让别人随便来左右你的选择。比喻的生动形象。

14、如何做到 “我爽—父母不爽”呢?

①不要抱怨父母暂时不理解你,因为这个也是受害者模式。

②面对父母提供的建议,最好低成本地尝试和体验一下。如果是自己错了,能够收获经验和勇气。错误是一种最好和必需的学习方式。但是记得是低成本的。重要的事情要深思熟虑,不要轻易尝试。

③面对重大分歧开诚布公的用成年人的方式跟父母畅谈一次

开诚布公地跟父母畅谈一次,像成年人一样拿出自己的理由和证据,用事实和数据来说服对方,把自己的幸福主张告诉他们。不要用不成熟的方法跟父母对抗,例如把自己关在房间或者离家出走。这样会更让父母觉得,你看——他还是个孩子。

15、自己的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也是分离的。自己感受不到幸福,尝试把自己目前拥有的转换为自己的幸福,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让自己快乐。

例如:给家里人买灶,家里人快乐,我觉得也快乐,这就是幸福。我有能力让家里人感到快乐这就是幸福。提升家里人的生活品质。

16、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自我系统,价格来自社会系统。不要混淆了价值和价格的概念。

在很多时候,价格和价值不总是对等的:贵的饭店,菜不一定好吃;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适合你;名牌的衣服不一定好看。关键是适合你的内心。你要清楚地知道,你要什么价值。

贵的不一定是好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对你有价值才是最好的。

17、看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什么,你看他不断强调什么就好了。

18、通过什么职业测评工具来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不一定准确,但可以作为辅助工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喜欢什么样的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自己的内心是最了解自己的。

19、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行动与不行动对结果的巨大差异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成本的时候,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这个模式就是“等死模式”。一旦陷入等死模式,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穿越的成本。

等待最好的道歉时机,让你失去过朋友;等待最好的表白机会,让你失去过爱情;等待最好的状态,让你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的一部分生命,就是在这样的等待中死去的。等待领导给你加薪,那你就永远别想加薪。所以不要等待,马上行动。

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在做的过程中再慢慢优化调整,火箭发射到月球,只有1%的时间是对准月球的。易效能不是说烂开始,好结果嘛!重要的是开始。然后在行动中慢慢改进。

20、如果你真的想要认真地开始,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等待,那一定是个夭折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地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这个方法可以用在找对象,学习一门技能,买房子,换到更好的工作都适用。可以用这个方法判断什么是真正有结果的开始,而不是变成一个“开始爱好者”。

21、在三个时间段减少工作

第一、结婚前两年

两个人需要一段时间,理清楚婚姻和恋爱的区别,明白双方老人的关系和家庭脉络。总之,你需要先建立好二人系统,而不是着急生孩子。

第二、孩子1-3岁和14-17岁

孩子1~3岁,是基本性格的养成阶段;而14~17岁,则是世界观养成的阶段。前一个阶段,母亲重点参与;后一个阶段,父亲重点参与。

第三、父母70岁以后

在30~40岁的时候留一段时间,那是爷爷奶奶80岁左右的时候;在50~60岁的时候留一段时间,那是父母80岁左右的时候。

相关文章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27/33【33天写作】 时间:2018年2月25日 主题:《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我的脑海中在使劲中的回忆,当初这本...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个标题很是形象,拆掉思维里的墙即拆掉思维定势、思维陷阱、条条框框。从小到大,我们生活在...

  • 复盘66 2018-03-26

    上班 阅读完《拆掉思维里的墙》 背单词 明日任务: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重新阅读《跃迁》书籍 ...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不断拆掉自己过往旧的思想和思维模式,拆掉思维里面的墙。 当你认识到思想是有墙...

  • 2022-11-05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是一本讲升级认知思维书,打破错误的认知,创建新的认知。破旧立新,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读完这本书后...

  • 2019年第15本书阅读复盘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古典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及《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分享稿

    5月5日(周六)读书分享:《拆掉思维里的墙》8/14 【读书分享】 姓名:宝贝豆叮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2)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2) 一如何看穿职业背后的隐藏面: 1 做一个在职人...

  • 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到光

    “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到光”,《拆掉思维里的墙》跋的标题,书读至最后看到这句,脑海中浮现这样的画面,被零散拆掉的围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11-05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gp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