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4)

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4)

作者: 耕而陶_茶 | 来源:发表于2023-06-26 10:16 被阅读0次

  南北朝时,南朝的风俗是饮茶,北人的风俗是食奶酪。有一些南朝人归服北朝后,为北地带来了饮茶之风,自此茶由南方地区传入北方草原地区,这也为后来游牧民族的饮茶风俗奠定了基础。《洛阳伽蓝记》记载:“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王肃初到魏国,不吃酪浆跟羊肉等食品,常常用鲫鱼羹下饭,渴了就喝茶,京师的士人说王肃一次能饮一斗茶,所以赠给了他一个漏卮的外号。

  南朝梁刘孝绰在给晋安王的谢启中说:“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想见其时宫廷已经有了赐茶的礼仪且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清代。

  此时茶也开始与佛、道二教结缘,茶以悟道,以茶修身。《宋录》里记载南朝的昙济道人在安徽寿县八公山东山寺设茶招待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刘子尚、刘子鸾,刘子尚品茶后高兴地说:“这是甘露呀,怎么能说是茶呢?”信仰佛教的南齐世祖武皇帝萧颐在他的遗诏里说:“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综上文献,说明在这段历史时期与茶有关的器皿包括了炊器鼎,“捣末置瓷器中”的瓷器(合理推测实际就是大号的瓷罐或陶罐),酒器爵,葫芦做的瓢,陶碗,瓦盂,瓷罍,壶。看得出此际茶器与炊器、食器、酒器还没有严格的分野,处在混用状态,当然更谈不到对茶器的审美了。但值得注意的是饮茶从“浑以烹之”的原始方式开始朝精细、仪轨方向发展之苗头已“露尖尖角”了,这也决定了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茶器必然会有新的演变。

  我们再来看看本章所述历史时期内,包括茶器在内的生活器皿的材质又有了哪些重要的发展。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中晚期真正的瓷器-青瓷诞生了。考古工作者对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窑址的考证发现,那里的窑制品有些是在1260多度的高温下烧成的,其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为1.64%,二氧化钛含量0.97%,胎釉结合紧密,吸水率极低,瓷质光泽,透光性好,看上去如一池清水。这就证明在东汉我国已经能够烧造出基本符合现代标准的瓷器了。从原始瓷发展到东汉青瓷,是陶瓷史上的又一飞跃,它为后来瓷器品种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人类文明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由此揭开了瓷器的新篇章。

  浙江湖州博物馆现藏有一个东汉青瓷罍,1990年出土于湖州西郊弁南罗家浜村窑墩头砖室墓。这个罍的腹部有模印套菱纹和菱形填线纹的组合纹路,酱褐色胎质,周身施青黄色釉但不及底。该器是早期德清窑成熟瓷器的精品,在当时是一种储物容器,肩部刻划有字符,学者认为是隶书的“茶”或”荼”字,为早期用于储茶的器具。

  之后在浙江的一些东汉窑口又相继发现了黑釉瓷器。黑釉瓷器为东汉首创,其胎骨不及青瓷细腻,氧化铁含量达到了4%-5%,所以外表呈色深褐或釉黑如漆。黑瓷的出现虽然跟成熟的青瓷无法比肩,但是它反映出我国的瓷器在东汉已经出现了多种面目。

  在南方,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烧瓷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青瓷、黑瓷在南方逐渐产生、成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是以青瓷为中心,向着白瓷和黑瓷两个方面的釉色纯化发展。白瓷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1971年在河南安阳的北齐范粹墓中出土了七件白釉器物,研究显示这些白瓷含铁量已经下到了1%以下,这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白瓷。白瓷的出现对茶器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利好,瓷壁色白能正确反映出茶汤的颜色;胎体通透素雅,更为后来彩瓷出现作了基础物质准备。唐代瓷业形成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实际在南北朝已经初露端倪。

  青铜器发展到三国两晋的时候已经渐渐式微,很多铜器被铁器取代。铜的资源主要用于铸钱以供货币流通。日常生活中,瓷器比铜、铁分量轻,易用,并且也没有渗水现象,所以瓷器逐渐在南北方普及开来。

  如果说陶器的烧成、彩陶的绘制孕育出了自然亲和的中国早期文明,那么其后“成造化之功”的东汉青瓷的烧成,黑瓷、白瓷的出现更是让我们进入了新的文明。

后图分别为:

(东汉青瓷罍. 湖州博物馆藏.湖州博物馆藏)

(东晋.德清窑黑釉双系盘口鸡首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南朝.青瓷托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iw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