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误。决策由于缺少信息或者是模糊而受到影响。这个效应显示,对于有利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选择概率是确定的那一个。
这一效应意味着,人们倾向于选择具有已知可能性的有利结果,而不是未知可能性的有利结果。这一效应是Daniel Ellsberg 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例如:有一个罐子里有30个球,十个是红色的,剩下的是白色或者黑色,但不知道黑色白色有多少。如果拿到一个红球可以得100块,拿到一个黑球也可以得100块,你选择拿红球还是黑球?
多数人会选择红球,因为它有确定的1/3的机率。但如果你懂一点概率,稍微花一点时间就能算出来,黑球或白球在剩下20个球中出现的概率在0%-100%间均匀分布,所以拿到它们的概率同样是1/3。
为什么出现模糊效应
避免模棱两可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假定事情在不知道的时候是可知的。这与聚集性幻觉有关。当面对大量的混杂变量时,人们仍然倾向于宣称他们了解那些未知的知识。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当人们避免这种认知失调的时候,人们就会试图将一些事情赋予更大的确定性。
造成思维偏误的原因是关于黑白球的信息不足,而你认为你有足够的关于红球的信息(实际上并没有)。基于充足信息做出的决策让你更有信心,但更有信心不代表这是更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对于极低的概率,事情又出现了反转,我们似乎又会偏爱模糊的概率。
一个罐子里有一千个球,从1到1000编号,如果抽到687号就拿到一百块。第二个罐子里同样是一千个球,但号码是随机编号。同样抽到687,可以拿到一百块,你选哪一个?大部分人会选择第二个罐子,因为他们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概率,会出现不止一个687。
结合确定性效应的研究,我们似乎认为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期望为零。那么不确定的概念下,我们会主观地想象,情况至少不会更糟,还可能更好。
生活中关于模糊效应例子
在模糊效应的影响下,我们偏向于回避风险不确定的选项,宁愿在自己认知范围之内承担较高风险,也不愿意接受认知范围之外的低风险。
稳定工资 vs 回报不确定的创业【就业】
鸡肋的现有职位 vs 别人都认为你能胜任的新工作【就业】
固定收益的债券 vs 股票【投资】
没有历史价格参考的比特币 vs 传统投资工具【投资】
刚上市的新款汽车 vs 快要换代但是有不少用户评论的旧款【商品交易】
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研究者发现人们愿意在进行选择时避免不确定性
1. 当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更偏好于当下获得确定的收益或者损失。
2. 当现在是不确定的,人们更偏好于未来的确定的收益或者损失
3. 当现在和未来都处于不确定时,时间因素对人几乎没有影响
要注意的是,模糊效应并不是说上面的场景里,不确定的选项优于确定性选项,也有可能有明确概率的那个是最优选项。
这个效应是说我们在决策时,通常会高估确定情况的好处而低估了不确定情况的好处,从而放弃了尝试评估不确定概率的努力。模糊效应所说的模糊,完全是相对于个人的知识储备而言。
如你是一个精通算法的程序员,有清晰的概率知识,从罐子里拿球对你来说就有着明确的概率。但要不要放弃BAT的稳定工作,高薪去创业这样场景出现时,就依旧容易出现模糊效应的情况。
应对方法
发现影响判断的模糊概率,补足信息,使不明确的变成明确
应对任何问题的第一步都是识别问题。模糊效应的问题是大脑的系统1造成的,基于同样的原因大脑会合理化你的选择,给出一个看上去非常合理的解释,回避掉你不想承认的真实原因。最好是把决策的因素一条一条写在纸上,并且直面自己的真实一面。
调整评估方式
一件事件的结果及其效用有很多角度,在一个角度下因为信息缺失而算不清概率的事,在另外一种评估角度下可能就是清晰的。比如不以回报额,而以可能的损失额,与回报上限为评价标准。车型没有参考数据,车厂有。
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概率权“说的是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容易与模糊效应混淆。它们间的区别在于,确定性效应中,不确定选项的概率是已知的,模糊效应中则连不确定选项的概率都不确定。我们以后会有文章专门介绍确定性效应。
现实生活的应用
广告宣传中给出精确的信息,减少模糊的信息,同时,当我们希望用户有指向性选择时,可以通过给出明确选项与模糊选择的方法引导选择。
再如,我们日常交流中,如果想必免出现沟通不清的情况,那么在内容上要尽量给出明确的信息,这样被沟通人才不会无意识忽略对于他来说,无法理解与评估的信息,从而造成无效沟通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