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的格局》:从“顽童”到圣人,孟母教子背后的学习之道

《学习的格局》:从“顽童”到圣人,孟母教子背后的学习之道

作者: 曾九如 | 来源:发表于2020-04-11 23:38 被阅读0次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有一个小男孩,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带他很辛苦,但是他却特别顽皮,今天跑去别人的墓地学着哭丧,把祭品一扫而光。明天又去集市上叫卖,学着偷奸耍滑。母亲好不容易把他送进学堂,没过多久,他就逃学,还撒谎说自己要是去找丢失的东西。可是后来这个小顽童成为了一位比肩孔子的圣人,他就是孟子。

从“顽童”到圣人,孟子成功得益于一位伟大的母亲。

《祭孟母文》一文曾对孟子的母亲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如果孟子没有一位高瞻远瞩的母亲,或许很难成就如此大的学问。

现代教育充满着焦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吴军说:“如果真的有起跑线,那么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孟子因为拥有孟母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而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那么普通的我们有机会为孩子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吗?

黄静洁这本《学习的格局》 将为我们从学习的角度揭示:拥有怎样的认知,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脱颖而出。作为两个优秀孩子的妈妈,黄静洁的两个儿子也并非天生优越,而是在她悉心地引导下,不断修正和努力的结果。可见,每一个孩子的起跑线本是一样的,这本书将指导我们与孩子共同构建颠覆性的学习认知。

一、孟母三迁:以“成长型思维模式”来培养成长型孩子

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三次改变住所。孟子是幸运的,因为孟母不仅是一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母亲,还培养出了孟子这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通过研究世界上多个行业、大量的成功人士后提出的理论,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这两种思维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困难和失败。

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未来是可以靠自己的不断尝试和努力来争取和改变的,把每一次挑战当做成长的机会。

固定型思维模式:性格、智力或者创造力都是天生的,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会害怕失败和挫折,见到困难就逃,遇到挑战就躲。

千百年来,人们都在颂扬孟母对教育的认识之深刻。有人戏说,早在孟母的那个时代,就知道"学区房“的概念了,那我们还等什么呢?砸锅卖铁也要买下最好的学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孟母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一直通过否定外在环境,来肯定孩子内在的主观能动性。简而言之,她一直相信孟子是个好孩子,而是外界环境影响了他外在的表现。

孟母关注的是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关心孟子。她自始至终都相信孟子是个好孩子,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多么难得。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相信自己的孩子,那么成功的路上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孩子。反观我们常见的情况,经常是孩子跑出去玩了,或是做了让大人生气的事,父母定会责骂他,为什么这么不懂事;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为什么别人可以留在家里学习,而你不可以。可以想象,就是这样常见的行为,让孩子不知不觉沦为“平庸的大多数”。

能不能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一点不仅是孩子能否不断成长的前提,还是很多家长不能逾越的鸿沟。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某一阶段出现了“问题”,并适时适度地进行“干预”,引导孩子尽可能地走上正确的道路。而被如此对待的孩子,也将不过度否定自己,而将每一阶段的挑战,视为成长的过程,从而不再惧怕挫折和困难。

孟母看得到一个优秀的孩子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看到环境的重要性。你怎么看孩子,将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从而影响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吴军在为本书《学习的格局》写推荐语时,曾说:“如果真的有起跑线,那么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起跑线。”那么学习到底有怎样的格局?差生与优等生之间又相隔着什么呢?

二、孟母断织:以“价值感”来触发个人内驱力

“小顽童”孟子,在母亲处心积虑为其送进了学堂之后,没过几天就过了新鲜劲,他开始逃学了,被母亲发现时,自己还谎称要去寻丢失的东西。母亲一怒之下,剪断了自己即将要织好的布。孟子心疼的问母亲:“为何如此?”母亲借此来教育孟子,你不肯学习,半途而废,就像这将要织好的布,白费功夫。

孟母对孟子一直寄予厚望,母亲的期待让孟子自此奋发图强,成就了很高的学问。这里不仅有母亲对孟子的用心良苦,还侧面赋予了孟子“价值感”。孟母以这种直观又特别的方式来教育孟子,唤醒孟子心中的动力。

到了现代,对这个故事最好的理解,就是龙应台对他的儿子安德烈说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成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作为母亲,她们都清楚地告诉了孩子,你今天不吃学习的苦,来日肯定会辜负人生而吃更多的苦。

那么,学渣和学霸的区别到底差在哪?这是很多家长都常常迷茫的问题。

一般观念中,家长是学渣的,孩子很难成为学霸。而家长是学霸的,孩子竟然也有学渣,这就让人非常匪夷所思了,最终家长们得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结论:那就是孩子是学渣还是学霸,基本是靠运气,是天生的。事实上是这样吗?

数以万计的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操碎了心,无奈这件事还真的看孩子本人,外人是一点也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

其实,留心观察周围就不难发现,“学渣”与“学霸”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是“要我学”,一个是“我要学”。没有一个学霸是逼出来的,他们或偶然或必然地被激发出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而这与价值感息息相关。

黄静洁在《学习的格局》种指出,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主动学习,就要把学习的价值感还给孩子,让他知道自己为何要向前跑。孩子对学习的责任心,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驱动力。

内驱力理论是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最早提出的,他还定义了三种内驱力类型。

认知内驱力:源于兴趣的内驱力,受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驱使,想要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技能或能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来自于外界环境的正面反馈,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认可。

附属内驱力:依附于某些条件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最被动的内驱力,常常与外部奖励有关,比如说物质奖励。

这三种内驱力常常会发生动态的变化,但是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这也是许多家长常常困惑的地方。为什么陪孩子写作业,越陪成绩越糟呢?不如想办法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引导孩子选择,找到自己的兴趣,做自己的主导,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内驱力是孩子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然而,社会对于孩子的考验不仅仅在于成绩,还有许多常常被忽视的超级竞争力。

三、孟母劝诫:以“软实力”来打造核心竞争力

西汉时期就已确立了“孟母教子”五事的基本形态,这五件言传身教的故事里,“杀豚”、“三迁”、“断机”是在孟子的孩童时代,而“休妻”、“忧齐”是诞生在孟子的成人时期。可见,孟母对孟子的影响是贯穿一生的。这也充分证明了,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角色,绝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以自己的格局来帮助孩子搭建属于自己的人生。

从“杀豚”中的“言必信,行必果”,“休妻”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到“忧齐”的“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处处体现着孟母的大智慧,孟母不仅重视孟子的学习,对他的品格方面的塑造也从来都没有放松。而这也是孟子能够进一步施展抱负的助推力。

“杀豚”:源自孟母的一句玩笑话。孟子问母亲,邻居家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说:“给你吃呀。”说完孟母就后悔了。于是她真的给孟子买了邻居家的猪肉。她不仅以身作则地反思自己的言行,而且还给孟子做了一个非常棒的榜样。

“休妻”:孟子因撞见妻子在家里的屋内衣衫不整,而厌恶妻子的行为,欲休妻。而母亲则教育孟子,是自己进门之前不打招呼,在母亲的劝慰下,孟子与妻子和好如初。

“忧齐”: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并没有广泛应用,而孟子转而想去宋国,但是惦念母亲年事已高,不肯远游。母亲的一番话打消了他的顾虑,正是母亲的大格局,让孟子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故事固然没有“三迁”和“断机”更广为流传,但是人们不断塑造孟母这样一位大气而有远见的母亲来告诫后世的人们,该如何教育子女才能让其走得更远。

古往今来,当下的成绩总是人们最关心的,古代科举考取功名、现代高考一锤定音。似乎学习这件事仅仅限于考试,即便在当下依然有很多人,自从大学毕业就再也没有摸过书本。人生还在继续,而被放弃的成长已经停滞,辉煌属于过去,而斗志早已被岁月磨平。直到有了后辈,这部分人又开始将学习界定到孩子身上,学习只是一种在学校里才能完成的行为吗?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父母又能陪孩子走多远呢。

英国著名《经济学人》杂志预测,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三大核心能力事:终生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一个人必须拥有的好奇心。

在《学习的格局》中,作者黄静洁将学习分列为以下三个维度:

帮孩子解决提高学习效率:记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策略、提问力、理解力、分析力。

建立起学习的自控力:责任、自律、专注力、批判性、思维、阅读力、内驱力。

未来的竞争力:适应力、情商力、协作力、抗挫力、交友力。

第一个维度:解决当下的学习问题,将助力孩子由平庸追赶优秀,让孩子走得更快。

第二个维度:持续性地努力、源源不断的动力,将延长学习的寿命周期。

第三个维度:软实力助力人生竞争,是基于展望未来的思考,也是最容易忽视的。

因此,如何挖掘出让持续性努力形成“终生竞争力”的潜在优势,让孩子走得更高,是孩子在拥有了不错的成绩之后,父母应该特别关注的。

小时候,似乎督促学习的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努力,怎么考上一个好大学。”很显然这句话已经过时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孩子进入社会以后的发展,还会受到情商、逆商、协作、沟通、适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然,如果这些全都要等到上了大学以后才去学习和改变,一定是来不及的。

四、探索让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的“方法论”

1、解决孩子不爱学习难题的——“三区理论”

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诺尔.迪奇曾经提出过一个在认知领域被广泛讨论学习的“三区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应用于学习领域,而且致力于倡导“有效教学循环”的实践。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他们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层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孩子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展开练习。

最外层的恐慌区:代表着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能力或理解力的内容。

介于两者之间的学习区:适合孩子现有能力,并与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有关联和推动作用的内容,让孩子学的有目标、有兴趣。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大概都无法抗拒游戏中升级打怪的模式。有些被父母定义为“不爱学习”的孩子,还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那是和游戏相比,因为学习这件事情并不能给他带来成就感。他或许在舒适区,或者在恐慌区,但是并没有存在于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够得着的“学习区”。

如果学习变成了一种“升级打怪”,那么他将会重新拾起学习的动力,天下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只有没有认识到知识魅力的孩子。

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学习班和兴趣班,让学习更有针对性,而15%的难度配比,让孩子脱离可以驾驭的旧内容,将新内容化为旧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升级的打怪的过程,将有效激发他的学习动力。

2.让孩子进入高效能学习模式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常常有家长抱怨,我的孩子学习态度很认真,每天写作业都写到很晚,可是为什么成绩却不好呢?

黄静洁指出,这是因为孩子进入了“低效能学习模式”。这不仅仅是学习效率的问题,而是忽视了不同方法对应不同知识留存率的问题。

美国著名视听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

戴尔先生认为,单纯低听讲和阅读所带来的“知识留存率”,分别只有5%和10%。也就是说,孩子即使上课时听老师讲解,下课后认真复习,大脑所能记住的知识仍然不超过所学内容的10%。

那么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的活动时什么呢?答案就是:把所学内容讲给他人听,知识留存率高达90%。那是否意味着,要放弃知识留存率低的学习活动,而舍本逐末去追逐知识留存率高的学习活动呢?也不是的。

主动式多维学习:多维的、互动式的学习+实践的模式才是最有效的。

向外输出学习法:在体验中向外输出,并通过两个维度,文字输出和语言输出。

相比于纯粹的记住知识概念,而仅仅用来应付考试,也很难让孩子走向父母期望的高度。不论是从知识掌握的灵活度,还是得益于知识对人本身的滋养,这都不是个好方法。然而,通过学以致用的思路来打开孩子学习的思维活跃度,对于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教是最好的学”,这在成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能够遇到,如果自己能将所学应用并且可以深入浅出的讲出来,人们才是真正吃透了这个知识的内容了。

3.让父母脱胎换骨的——“有效犯错模式”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几乎没有人不犯错,连父母也是这样的,但是对于孩子的错误,最紧盯着不放的,就是父母了。

这几个场景都是似曾相识的,当孩子们犯了什么错,家长是这样反应的:

马上出来制止,目的是减少孩子犯错带来的不良影响。

非常严厉地制止,指责、惩罚、打骂,希望孩子能长记性,不再犯错。

不希望孩子犯错的、紧绷着弦的父母。

小时候,我们总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早就被用来鼓励曾经失败的自己,其实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

从失败中学习,给予孩子一定的容错机制;在失败中成长,让孩子获得掌控感,从而更加自信。

在2006年,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教授就提出了“有效失败”的新概念。他把成功分为了“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把失败也分为了“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

成功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而在成功到来之前,人们对失败的看法,则决定了人是否能够走向成功。

简单来说,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并非所有的成功都值得炫耀,而也并非所有的失败都遭人唾弃。

那些“无效成功”,我们应该舍弃,而对于“有效失败”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进步的“阶梯”。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你可以理解为商界的厮杀,也可以理解为坚持的意义。

从学习的角度讲,作者黄静洁的先生谭盾在一次演讲中说:“要把未来当今天过,才能拥有未来。”这看起来似乎要柔和一些,但是成功似乎怎么也绕不开格局。

你看得到的,就是孩子的未来。这就是《学习的格局》。

相关文章

  • 《学习的格局》:从“顽童”到圣人,孟母教子背后的学习之道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

  • 教子之道的四种境界

    2022-6-21 成长学习课堂【教子之道的四种境界】 道上的格局境界不同,教育子女的方式也不同。根据“庸...

  • 【剽悍牛人进化营修身模块】从曾国藩之读书、写字、品鉴悟修身之道

    从曾国藩之读书、写字、品鉴悟修身之道 读《曾国藩修身之道》,从多个方面学习并模仿一代圣人成功之道。 一、曾国藩之读...

  • 四书五经(中庸8)

    通过昨天的学习,知道圣人们为什么能预知未来,因为他们掌握了至诚之道、天地之道,所以厚德能载物。 今天继续学习圣人们...

  • 【国学200问】136~140

    已收藏至文集:语文学习 136. 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 A、孟母教子 B、举案齐眉...

  • 从《学习之道》到机器学习的理解

    在学习“机器学习”的过程中,大概理解了机器学习的一个过程,数据(或者信息)从输入,经过模型算法到输出的一个过程。那...

  • 我们没有想象中的高尚

    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面学习圣人之道,慢慢地,也以圣人之道要求自己,可惜,竟然忘了,圣人之道不是一下子就能体悟并能够遵...

  • 国学常识(下)

    60、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A)A、 孟母教子 B、举案齐眉 C、 岳母刺字61、陛下是古...

  • 《学习之道》到学习

    《学习之道》巴巴拉·奥克利 学习之道不同于其他的书,这本书是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

  • 《学习之道》读后感 2019-01-17

    近来,读完了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就着学习的角度,分享下两本书的读后感。 《学习之道》讲述的是作者从数学盲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的格局》:从“顽童”到圣人,孟母教子背后的学习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km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