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知道每个孩子都会有担心和焦虑,但是他们不明白这些焦虑的来源。
父母经常问:“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害怕?”一位父亲竟然对他不安的孩子说:“不要再胡说八道。你知道你没什么好担心的!”
这里记述一些孩子焦虑的来源,并且提供一些处理焦虑的方法,可能会对父母有所帮助。
孩子最大的恐惧是父母不再爱他并抛弃他。就像约翰·斯坦贝克在《伊甸园之东》一书中那不寻常的描述一样:“孩子最大的恐惧是他不再被爱,不被父母接受使孩子处于害怕的状态……随着不被父母接受的感觉而来的是愤怒,随着愤怒而至的是某种报复性的犯罪……一个孩子,他渴望的爱遭到了拒绝,于是就踢打猫并把自己的内疚隐藏起来;另一个孩子偷窃,想用钱使自己得到爱;第三个孩子想征服世界——处在犯罪和报复以及更多犯罪的循环之中。”
永远不要威胁说要抛弃孩子。不管是开玩笑,还是愤怒当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说他或她将被抛弃。
有时,你会在大街上或者商场里,听到一个生气的父母冲着拖拖拉拉的孩子大叫:“你要不马上过来,我就把你丢在这儿。”这样的话会唤醒孩子一直潜伏着的对被抛弃的恐惧,它会激发孩子幻想的火苗,幻想被一个人孤零零地丢在世上。当孩子的磨磨蹭蹭超出了你忍受的限度时,比较好的方法是用手拖他走,而不是用话威胁他。
有些孩子从学校回到家时,如果父母或者监护者不在家,他们会感到害怕。他们原本处于睡眠状态的、对被抛弃的焦虑会被即刻唤醒,就像已经建议过的方法,在公告板上留一个信息,告诉孩子父母去了哪里会比较好,或者用录音的方式。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录音带的信息特别有用。父母平静的声音和充满爱意的言语能够让他们忍受暂时的别离,而不至于产生过度的焦虑。
当生活的情势使得我们不得不离开自己年幼的孩子时,分离之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有些父母发现很难告诉孩子他们要因为工作、假期或者一项社会义务离开家。因为担心孩子的反应,他们会在晚上,或者当孩子在学校时,偷偷地离开,把事情留给亲戚或者保姆来解释。
一位妈妈有两个三岁的双胞胎,她必须接受手术,家里的气氛紧张、不安,但是孩子们一无所知。在进行手术那天的早上,妈妈手里提着一个购物袋,假装她要去超级市场。她离开了家,三个星期之后才回来。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看上去无精打采。父亲的安慰起不到任何慰藉作用。他们每晚都是哭着睡觉。白天,他们很多时候站在窗前,为妈妈的事焦急、烦躁。
如果事先让孩子作好准备,孩子们接受这种分离的压力时会更容易些。有意义的准备要求的不只是一般口头上的解释,它需要交流,交流时要用孩子对玩具以及玩耍时使用的语言,一种跟孩子的心灵交流的语言。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在入院前两个星期,告诉三岁的女儿茜茜即将发生的事情。茜茜显得漠不关心,但是她的妈妈没有被她缺乏好奇心的表象所愚弄,她说:“让我们来演‘妈妈要去医院’吧。”她拿出一些娃娃(专门为了这次事情买的,或者在孩子的帮助下做的),代表家庭成员、一个医生,还有一个护士。
妈妈一边操纵合适的娃娃,一边替他们说话,她说:“妈妈要去医院治病,妈妈不会回家。茜茜奇怪:妈妈到哪里去啦?妈妈到哪里去啦?但是妈妈不在家,她不在厨房、不在卧室、不在客厅。妈妈在医院,看医生,治病。茜茜哭了,我要妈妈,我要妈妈。但是妈妈在医院治病,妈妈爱伊维特,想念她,每天都想念她。她想念茜茜,爱茜茜。茜茜也想念妈妈。然后妈妈回家了,茜茜非常高兴,拥抱并亲吻了妈妈。”
这出分离和团圆的戏,妈妈和女儿演了一遍又一遍。开始的时候,多数是妈妈在说,但是很快,茜茜开始说。利用这些娃娃,她告诉医生和护士要好好照顾妈妈,要让她康复,尽快送她回家。
在妈妈离开前,茜茜请求她再重演一次戏,茜茜说了大部分台词,结束表演时,她非常放心:“不要担心,妈妈,你回来时我会在这里。”
在离开前,妈妈还做了几个其他的安排:她介绍了新的保姆给茜茜认识;她放了很多她的照片和茜茜的照片在化妆台上;她录了一盒磁带,里面是几个茜茜最喜欢听的睡前故事,还有一些充满爱意的话。在无法避免的孤单时刻,妈妈的照片和话语让茜茜安心,感觉到妈妈的爱依然在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