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BTI性格类型的描述中,特别强调“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也无关乎能力”, 每一种都是天赐的。所以,我开始接纳那个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自己,也欣赏客观而就事论事的自己。更为重要的,我也开始正视那些与我不同的人,与我正好完全相反的人,接纳和欣赏他们的不同,切实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主动选择和切换沟通模式,以满足自己和他人。
这样的我,是让人欣喜的,我在人际互动中开始张弛有道,我与大家的合作更加高效,我的人际关系是正向且健康的。我常常在心里大大地呼气,回忆着大学同学说的“你这种性格,以后在社会上是无法生存的”,然后会心地一笑,自己对自己说“是的,我知道的,我不会原地踏步,我总是在成长的..." 诚然,我在人际互动中的有效性和友好度大大提升了,如果用分数来衡量(0分是最差,10分是最棒),以前是3-4分,而到那时,是7分。如果再细分的话,与大部分的人互动,我可以做到8分,对于家人或特别熟悉的人,比如下属,我做到的仅仅只是6分。在那个阶段,我以为我知道该如何做,只是做不到,正处于“知道-->做到”的中间阶段。
具体来说,那时在家庭中,我的批评和抱怨少了,大部分时候的情绪也比较平和,家庭氛围温馨融洽了很多。其中最棒的是和8岁女儿的相处,我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到她的点点滴滴,并给予认可及鼓励。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女儿出门始终需要陪伴,哪怕是去同一幢大楼不同单元的好朋友家,几乎每天都去,也是每天都需要家人陪伴着过去。记得最激烈的一次,我们希望她独自过去,她坚持要求有人陪她过去,并且大发脾气地说:“为什么就不能陪我一次,为什么一定要我自己去,我就是要你陪我去!”此情此景下,老公和婆婆也都生气了。我蹲了下来,与她平视,平和地喊着她的名字,并问她:“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希望你自己去吗?” 孩子稍微平静了一些,但依然倔强地说“我不想说,我就是不想说”......当时,以及事后我回忆起这部分,总是为自己点赞,为自己的冷静、为自己试图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而满意。尽管问题没有解决,尽管那是个最终僵在那里的结局。直到我开始了解萨提亚的沟通形态,对这个沟通事件有了不同的看法,也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
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是我们日常与重要他人互动时的沟通形态。根据自我、他人、情境三个要素在沟通中的涉及,这五种模式分别为指责(只考虑自我)、超理智(只考虑情境)、讨好(只考虑他人)、打岔(三者都不管,逃掉了)、一致性(三者都考虑),其中前四种是不良沟通形态,也是我们在人际互动中的自动化应对模式,最后一种是有意识选择下的沟通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6486/f33446c00b050588.jpg)
这几种沟通模式并不是我们在所有情境下,面对所有人时都会出现,它们更多是出现在与“重要他人”(重要的家人、朋友、上下级或很像他们的人)互动时。
所以,显而易见,我在与家人的互动中,基本上就是“指责”和“超理智”交互使用;在与女儿互动,尤其是有一些冲突时,“超理智”是我的自动化反应,就像上面提到的。了解了这个,有点意外,因为看起来“超理智”这种反应下是没有剧烈的情绪起伏,似乎是一种较好的状态;实际上只是忽略或压抑了情绪,只是想要就事论事。当对方处于情绪中,回避或忽略TA的情绪,绕过情绪谈事情,其结果常常也会是不欢而散,人与人的心没有连接,如何谈及信任及关系呢?
萨提亚沟通模式给我的触动,让我时不时地反思之前的行为,也在每次与女儿的互动中保持着觉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