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日诵读《惠崇春江晚景》

每日诵读《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 兰花花 | 来源:发表于2022-05-16 23:08 被阅读0次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三两只桃花正悄然绽放,江水里嬉戏的鸭子最先感知到了初春的温暖。

    河滩上蒌蒿遍地,芦苇已吐露新芽,此时河豚正要逆流而上,重归江河之中。

    注释

    惠崇(慧崇):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为其所作画名,传说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晚景”,为《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所用。

    蒌蒿:植物名,有青蒿、白蒿等种类。芦芽:芦苇的幼芽。

    河豚:鱼的一种,即“鲀”。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繁衍。

    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

    苏轼这首小诗为人所熟知,一般是因其中的哲思理趣。不过关于此诗的背景,仍可稍作补充:从诗题可知,这是为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所作的题画诗。其实,这也是一首组诗,其一即此诗,为鸭戏图题;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为雁飞图作,同样精彩。惠崇,宋初九僧之一,能诗擅画,作诗精五律,多白描;画亦工山水小景,郭若虚称其“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可惜所作两幅《春江晚景》均已不存,我们如今只能通过苏轼题文一窥其画原貌。

    来看此诗,起笔先写远岸的静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此时,应只是简单勾勒出原画的一角:经过一整个萧瑟无趣的寒冬,春来尚早,而生意渐悄萌发。翠竹掩映之下,已有几枝桃花初放。“竹外”一个“外”字营造出了一种寻春的氛围,增添神秘感。而“三两枝”更是点出了早春时节。恰如五代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原句本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为突出一“早”字,后根据郑谷建议改为了“一枝开”。而此处桃花三两枝也正与翠竹相映成趣,春日生机也从中透出。下一句拉近镜头,转写近岸动景:“春江水暖鸭先知”。如果说上句尚属苏轼在原画基础上的写貌,此一句则应称传神,通过诗意语言,将画面未尽之意一一写就。温度本来很难通过画笔表现,但画面中心本为“鸭戏”之景,惠崇或许借群鸭欢戏情境以示春来,而苏轼妙笔,在原作之上更加升华,称“水暖鸭先知”,于是见微知著,无限春意与活泼生趣便自然流露,而群鸭欢快戏水之状也如在目前。联合上一句在远近与动静之间,以诗笔兼表画意,妙不可言。后两句转写春之风物,依然紧扣初春时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一种草名,有青蒿、白蒿之分,可食,据苏门四学士张耒记载,长江一带士人食河豚,正与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搭配食用最为适宜。可见苏轼的联想也是充满依据的。《诗·小雅·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应是同指此物。“蒌蒿满地”应是全景,而相对地“芦芽短”细致点出芦苇幼芽尚短,近于特写。两者都应该是惠崇原画中有所描绘的实物。而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则完全是苏轼顺着画意所作的发挥,“河豚欲上”正是画笔难到处,却引起读者和观画人的无限联想,由此扩充了画境。苏轼是众所周知的美食家,他擅写各处风物美食表现当地特色和时令节侯,如他有一首答文与可的和诗就如此作:“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寒芦港口》)读来正与此诗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宋代文艺高度发达,题画诗正是诗与画交融的典型产物。诗画本为姐妹艺术,后虽异质而同源,古人也多坚持“诗画本一律”的主张,故此,诗画创作也常彼此借鉴推动。苏轼此诗短小成趣,作为一首题画诗,写貌传神之外更有升华处,将诗情画意熔铸一炉,实在很见功力,也可称得上是“诗中有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诵读《惠崇春江晚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mlg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