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习:快速变强四步法》
王专
97个笔记
第一章 借力而行:高效率获取知识,助力成长
>> 第一章 借力而行:高效率获取知识,助力成长
>> 通过阅读与听课、观察生活和搜索三种方式来改善我们知识输入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 每次“输出”不好,就查查自己“输入”的问题。
>> 阅读与听课:包括读书、读文章、读报纸、读杂志,以及在线听课、线下听课。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学习别人成熟的总结。
·观察生活:自己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案例,主动在生活中找人询问。这种方式主要强调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灵感。
·搜索:在互联网上搜索各类信息。这种方式主要强调利用好整个互联网,将互联网作为自己的输入源泉。
>> 速度:如何通过搜索,快速获取知识
>> 发现“搜商”:人在原地,让信息向你涌来
>> 都是成年人,谁有时间照顾谁?
>>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最近需要学习一些书,不要等着别人来推荐,不要等着别人告诉你需要读什么,要自己打开浏览器去搜索。不会做数据分析,不要等着别人来带你,要自己去搜索相关的课程和书籍,自己主动看。如果事事都需要别人来带,将来就没人愿意带你。这样的你在团队里不是加速器,而是小包袱,人们更愿意把机会留给加速器,甩掉小包袱。更何况时间一长,一个人可能从小包袱成长为大包袱,那就更会被别人甩掉了。
>> 学习搜索是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用等别人教,自己主动出击。
>> 工作中,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就不要去提。提太多这样的问题会让别人感觉你没有能力解决问题,连基础的事情都需要别人带,这不会给你的职场形象加分。
>> 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等待别人告知,或者问别人一些自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如去搜索。
>> 记住:要想提高搜商,第一步不是练习搜索,而是培养遇事先搜索的习惯。养成了这个习惯,你的搜索能力就能不断提升,因为你有更多机会在事上磨炼。
>> 想提升搜索能力,需要在三个环节上改进。这三个环节分别是:
·搜索的发起
·在哪里搜索
·怎么搜
>> 环节1:搜索的发起
>>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关键词极其敏感。关键词是发起搜索的冲锋号,一看到关键词就告诉自己:这个关键词可以发起一次搜索。
>> 关键词的跳转能把你的线性阅读,转变为网状学习
>> 第一个,要学会故意去搜索反例。
>> 第二个,看到一些观点或者看法,要学会主动去搜索相关的证据。
>> 第三个,看到一个观点或一个事件,要学会主动搜索更多人的看法。
>> 第四个,通过搜索寻找一手信息,摆脱二手、三手甚至四手信息。
>> 环节2:在哪里搜索
>> 环节3:怎么搜
>> 两个小技巧,让搜索更高效:关键词、优化搜索结果
>> 技巧1:更好地使用关键词来进行搜索
>> ·把要搜索的信息转变为关键词。
·可以使用两到三个关键词进行搜索,提升搜索精度。
·学会把一件事情变成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 技巧2:使用一些搜索规则来优化结果
>> 1.把搜索内容转化为关键词来搜索
·可以使用单个或多个关键词的组合来进行搜索。
·对一个搜索内容,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关键词来搜索。
·搜索图片可以尝试使用英文关键词在必应、谷歌等英文版搜索引擎里搜索。如果英文不好也没关系,可以用在线词典把中文翻译成英文。
>> 2.学会使用一些搜索规则来优化搜索结果
·用“+”或“-”来强迫搜索结果中必须包含或必须没有某个关键词。
·使用搜索引擎自带的高级搜索或筛选器等来帮助自己优化搜索结果。
>> 深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 除了搜索,我们还要经常阅读、听课,让前人的总结成为我们智慧的来源。
>> 提升阅读效率的第一要义不是读得更快,而是垃圾内容读得少。
>> 所以“知识输入”的一个重要优化方法就是:挑选高质内容。把时间投入高质内容上,就好像把钱投到好的项目上,收益大,风险小。
>> 筛选信息源:
>> 面对垃圾信息源,我们不要纠结,直接关闭掉,这种躲避垃圾内容的方式超级高效。好多人只有屏蔽垃圾信息的习惯,没有屏蔽垃圾信息源的习惯,这样的策略不够干净利落。
>> 筛选内容:
>> 高质:主要看两件事,“价值大小”和“知识浓度”
>> 多样性
>> 谨慎选择信息的源头,让学习更高质
>> 在高质信息源里选择高质内容
>> 价值大小判断
判断内容价值有如下几个建议:
·有科学依据的比没有的好。
·有严密论证的比随口一说的好。
·能提供新观点的比老生常谈的好。
·能提供明确方法的比空谈理论的好。
·有体系的比散乱的好。
·评价高的比评价差的好。
·一手信息比多手信息好。
·来自实践的比架空的理论好。
>> [插图]
>> 内容的知识浓度
>> 价值和浓度构成四大评估象限
>> 保持多样性:不要让喜好变成偏见
>> 提升多样性有三种主要的方法。
>> 第一种方法是看不同门类的知识。
>> 第二种方法是针对一个主题多看一些视角。
>>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搜索来补充其他材料和观点。
>> 速读的技巧
>> 对于好书、好课,我从来不建议速读,要慢慢读、反复读,这样效果更佳。但是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知道它是不是好书,那就可以先用速读的方式看一遍,如果发现内容好就重读。这是速读的第三个方面的价值。
>> 技巧1:空白卡片法
>> 阅读时,拿出一张空白的卡片,或者一张白纸,在读的过程中遮挡其他内容,让自己的视线快速移动。但是注意要遮挡住你阅读内容的上方,而不是下方。也就是把读过的内容遮挡住,留下要读的内容,然后一行一行向下移动。之所以要遮挡住上方而不是下方,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回读,所谓回读就是读着读着又把前面的内容看了一遍,回读次数多就会浪费时间。现在空白的卡片把上面的文字盖住了,想回读也看不到。
>> 技巧2:意群阅读法
>> 技巧3:关键词跳读法
>> 主题式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法宝
有深度的输出需要有深度的输入。
想获得有深度的输入,就离不开“主题式学习”。
>> 但主题式学习的思路不同,主题式学习的中心是“主题”,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吃透这个主题。
>> 在一段时间里,通过学习各式各样的材料,去吃透某一特定的主题,吃透主题才是目的所在。这也是主题式学习的精髓。
>> 就学习深度而言,读透一本书往往不如读多本书能学透一个主题。
>> 选择合适的主题
>> 根据近期工作、生活的需要确定主题,这个主题在之后的工作或者生活中恰好用得到。
>>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小胜才是。
>> 构建学习内容
>> 通常内容要从三个方面选出来:书籍和课程、观察生活、搜索。
>> 第一是选择的内容要多元一些,不要太单一。
>> 第二是尽量选择更多优质的内容,无论是书、课,还是搜索出来的文章,都尽量选择评分高的,或者周围人看过之后评价比较好的。
>> 特别像书这种动辄几百页的内容,一定要试读一下。如果还不错,就可以降速精读;要是内容差,就先放在一边,之后有剩余的时间再粗略翻看一遍。
>> 让学习保持多样性
>> 我建议我们自己养成一个习惯:重要的人生结论,要经过主题式学习再下定论。
>> 好的主题式学习强调看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证据。不同观点互相对冲,不同证据交叉验证。
对于一件事情,当你能看到好多不同的想法,你就会反思。你看得多了,自然判断力就提升了。
>> 我的建议就是在主题式学习中要主动寻找不同的观点,让自己看到的角度更多样一些,甚至故意看一些自己可能会反对的观点。看看反对者是如何反驳的,他们拿出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自己之前认真分析过吗?这些反对声音中是不是有自己之前忽视掉的观点?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的认知才能变得更加全面。
>> 学习,能让人成长;复习,只能加强过往。
>> 拼拼图,而不是找答案
>> 不少人读书都有一个潜意识:希望自己多读书,这样指不定在哪本书里就能找到苦苦追寻的标准答案。
>> 阅读的目的不是在某本书里找到答案,而是通过综合学习,自己研究出答案。这个答案并不是之前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专家的想法,而是所有人想法的集合。
>> 注重信息的质量
>> 新旧知识搭配
>> 让主题式学习成为常态
>> 假设你要做述职汇报,不要一打开PPT(演示文稿)就开始直接写汇报内容。自己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来阅读,迅速进行一个有关“如何述职”的主题式学习。
>> 现代社会变化这么快,我们经常要做一些新的事情,因此主题式学习应该成为一个常态,要经常做。常做,常新,才能不断进步。这样你就能在变化的时代成长为一个职场高手。
>> 小型主题式学习
>> 所谓小型主题式学习就是不一定非要读多少本书,而是可以看几篇观点不同的文章。
>> 主题式学习练久了,你会发现它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省时间。
相同主题的文章难免很多观点或内容有所重合,你跳读的可能性就很大,可以比分散阅读节省更多的时间。
>> 正确的搜索和整合能提高主题式学习的效率
>> 互联网时代加剧认知片面化和极端化有三大引擎:
·以传播量为目的的创作导致片面、极端更受欢迎。
·各种推荐算法让你吸收的东西越来越相似,相似正是片面化的开端。
·大量转发让你误以为好多人认同的东西就是对的。
>> 什么是整合思维?看看菲茨杰拉德的解释:“一流智商取决于头脑中同时存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而继续思考的能力。”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整合思维。
>> 广度:如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 翻开生活这本书,让真实的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这是我做过的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
>> 提炼案例法、反馈分析法和好坏对比分析法是从生活中获得智慧的三个重要手段。
>> 提炼案例法
>> 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但光观察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进行分析,并且把我们的分析结果写成案例。从生活中提炼案例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手段。
>> 很多混乱都是信息不够明确导致的,特别是在多人沟通的场景,信息最好能被定义清晰、描述准确,这会节省大量的沟通时间。
>> 信息不但要明确,还要足够显眼。
>> 比如很多管理者总觉得下属做的事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其实可能不是因为下属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指令不够明确,双方沟通出现了问题。
>> 反馈分析法
>> 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采取什么样的关键措施,我们都要写下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9~12个月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进行对比。到现在为止,我采用这个方法已经有15~20年了。每一次对比都使我大吃一惊。每一个采用这个方法的人也有同感。
>> 如果偏差比较大,就要勇敢承认自己在识人上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及时分析原因,进行纠偏。这样的练习做得越多,我们的识人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 好坏对比分析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