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有一类观点提到人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合,人生的一切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个体单独存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我理解的交互是从个体的“我”出发与人,也是与社会,与自然相关联。是在这些“我们”关系中发现自我,寻求自我的。
而不谋而合的是我似乎常常在书中感悟到这一点。好的书可以让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去触发探索自我的开关,让自我得以伸展,丰盈,即独立又可与万物链接。既有我又有我们,而《第十四条金鱼》正是这样的书。
这是一本美国作家詹妮弗,霍尔姆著作的儿童小说,看完第一感想是谢天谢地再也不是一战二战越战殖民地印第安人之类的,不过应该怪我看的书不多,换个角度两百多年的历史,别人能把这些题材融入儿童小说并翻出花儿来也是一种文化底蕴体现。还好文字不分国界它所表达的对生命对人性的探讨却是相通的。在这一本书中的主人公艾丽是一个12岁的美国普通女孩,父母离异和妈妈住在一旧小的公寓里,故事就围绕着“我”与周边一切的关系展开。艾丽刚从相对单纯熟悉小学跨入初中,在陌生宣扬个性的群体里感觉忐忑不适,尤其追忆快要逝去的友谊。看到前面一章很多人已经猜到这又是一部青春期成长类小说,没错它确实是但不一样的是随即出现的返老还童性格乖张精英科学家外公,这让艾丽的世界轨迹开始慢慢变得不一样。
一本书好的书能让很多人映射出自己那个“我”与之共鸣,在这本书中也许你会被为友谊而痛苦的艾丽触动,也许是爱做饭却缺乏“个性”微微苦闷的艾丽让你想起某个时期的自己,也许艾丽母亲与外公总是火花四射的亲子关系让你看到自己作为子女和父母的双重身份,也许你会从固执老派严格外公身上看到长辈的影子,或者更多细微的地方都能找到与自己关联的地方。艾丽在和其它人的关系中找自我,我们在书中找自我。
如果一本书仅仅是这样那它只能算及格,没有引发思索,没有疑问,没有从“我”脱离而读出“我们”,读出社会责任感那就不算一本好书。在这一本书中极力抗拒衰老例举无数老的痛苦的外公,让我们思索我们真的了解老人嘛,社会机制是否真正顾及他们身心健康,老了的价值如何被展现又能被看到。而全文浓厚的科学元素特别最后不老泉的发明让处于科技改变世界的我们不仅产生疑问,科技与道德与人性与环境是否有界限又是用什么标准评判由谁来界定?思索和疑问产生社会责任感让人不脱离这个现实社会能与之相连,共振,融合,让我们又回到自我并继续塑造完整的自我。
所以当你没那么多时间空间机会去与外界产生关系时,好的书将是你最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