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依稀记得,看的冯唐的第一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书名叫《18岁给我一个姑娘》,那些年追过的姑娘刚满十八岁,那年我也18岁,可是我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很后悔,早一点看老流氓的这本书,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后来就着了魔了。
一本接一本的看,什么《北京北京》,《万物生长》都看,就当小黄书看,很带劲!文采不是一般的好。冯唐说过一句话我忘却了,大意是:每个文人的理想就是写一本名垂千古的黄书!
在这一点上,兰陵笑笑生做到了,他写的《金瓶梅》就连毛主席都喜欢看,主席不但喜欢看,还要求手下的高层也看,当然了,高层和普罗大众看的角度略有不同。
当年上学那会路过一个街边书摊,看到一本《金瓶梅》,一瞬间,整个人处于过电状态,走不动路了。想着怎么招,也得把这本书买回去。就算躺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也要看完潘金莲是怎么死的。奈何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是很封建的,这样的一本“黄书”,如果让别的同学知道你在看?那还不得身败名裂!思前想后,斟酌再斟酌,为了和平,为了集体的荣耀,,我90度转身,走进了一家泡馍店。
老板,一碗泡馍,一瓶冰峰,多发辣子和香菜!
客官,你稍等,马上就来!
十分钟后
一本书变成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最终都进了我的肚子,转化成能量,支撑我在这世上游走,其他的废弃物,随着身体排泄出去。
后来,看《三十六大》和《活着活着就老了》,感觉这里面有温情,有责任,有岁月流逝的感慨。我们都被时间推着走,心智却没有跟上,说是缺心眼也不是什么坏事。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主流媒体都不看好冯唐。这“怪物”作家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竟然在微博吸粉无数,且多数为女粉,这人许多主流媒体,特别是带着老花镜,正襟危坐在办公室喝茶的“作家”们坐不住了。
就会这样一个人,一个被大家认为写“低俗”小说的人,一个最不应该被拍成电影作品的人,先后把《万物生长》搬上来银幕,电影名称还叫《万物生长》,票房和口碑还不错,我有贡献。《北京北京》搬上来银幕,名称改了,叫《春风十里,不如你》。
冯唐的作品之所以久久没有被搬上银幕,是因为他的文章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错落,头脑暂时短路的奇特现象。你也说不上来,为啥一看文体知道是这厮写的,还写的这么巧妙?
《万物生长》改编的好,因为有“情节”,《春风十里,不如你》我没看,估计改编的也不会太差。建议想看的同胞们,还是看原著更好一些。如果你找个理由说没有时间,那我也不好说撒是吧。
人红是非多
《冯唐诗三百》被XX 日报点名批评,说这写的什么玩意儿?本质上是看不起这部诗集的。你要说主流思想有错没?主流思想没错!你说这老流氓写诗有错没?有错,写的流氓诗,建议大家不要看!结果好奇心害死猫,我不会告诉大家,“鬼才作家”贾平凹写了一本“黄书”叫《废都》,93年出版,80年代贾平凹就计划写估计也写的差不多了,碍于当时的局势,和人们的认知水平一直拖到93年,才发表!
好家伙,一出来就被封禁。
好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贼亮贼亮的,通过各种不可描述的途径,让这本书的销量突破2000万册,这个数据还是很保守的,具体发行量到底是多少,只有黑心的盗版书厂商开个会才能下定论。
时咏言,歌言志。
至此一役,冯唐华丽转身成诗人了。所以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想法,么有必要让全国13亿人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许对少数人来说是有必要的。
很多时候,有许多事,人们都很容易被主流的思想所主导,不完全错,但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普通人的发声渠道有限,说出来也不一定有人看,有人听,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个不小心,还有可能被查水表,从此查无此人。
所幸,赶上时代的浪潮,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媒体。虽然我们发出的声音渺小,那也是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