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搜到的资源,一直存着,后来打印出来以后又放那没看,昨天终于拿起来看了一眼,然后觉得讲的确实没错。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每天都很忙,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一些细小琐碎的事情太多,让我没有成就感,工作中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变得不自信,消极起来。
后来因为想要的太多,定了很多目标但是都是半途而废,最后什么都没做好,反而让自己更不积极。
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记录一下,希望自己可以慢慢改变。以下:
少数几个目标,而不是很多目标:
有效的管理者是重要的事情先做,次要的事情不做。
在追求管理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不断地遇到困难。目标太多,性质迥异,一切浅尝辄止。任何事情都是浅尝辄止,没能真正完成一件事,最后都是无奈地妥协和半途而废——这就是我们在年终将会面临的形式。为什么时间这条原则就这么难呢?可能是因为它与一些国家盛行的道德准则相违背。人们依然相信,多就是好。可是这是错的,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才是最好的,这应该成为座右铭。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组织的日常行为——节奏紧张被认为“有活力”,活动繁多被认为是“有效率”,形式取代了内容。
不过还有第三个原因。我们不得不处理许多与重要目标无关或不得不做的小事。所有这些“假重点”,日常小事,应该尽量消除。高效能人士当然也无法免除这些小事,可是他们能够尽可能快、以尽可能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事情,比如花下班前两个钟头在办公室做这个,或者在午餐时间里把它们处理完,以便能够把时间投入到真正重要而且具有优先性的事情里去。他们在评价自己时——请记住第一项管理原则——不是根据所完成的工作量,而是根据所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与日常活动无关,而只与为数不多的重要目标有关。
少数重大的目标
减少目标并不必然意味着工作量减少了,就像有时候人们认为的那样可以懒洋洋地四处闲逛。请记住:我们需要的是少数重大目标,即那些显著的、一旦成就意义重大的目标。
人们的发展是通过完成重大的目标来实现的。重目标可以激励他们,使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这一原则不是抽象的,相反,它应该反应年度目标里面,否则这一原理用在哪里才会有效呢?
大多数人做着太多的事,这会害了他们, 使他们得不到充分发展,浪费了精力。并且尽管他们可能确实做了很多事,然而并没有最终成果来展示他们的劳动,因此,他们体会不到成功,这也是他们需要“激励”的原因所在。要打破这个怪圈,并不是通过“员工发展项目”,而通过重大的目标来实现。我们应当用任务、工作、目标来指引员工,而不是上司;应当让目标成为权威、方向和监督,而不是上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