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管理,我想每个人都需要管理,管理工作、管理生活。
今天读了《管理成就生活》这本书。
这本书是欧洲管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有40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看看这年限就知道他一定有不少实战经验了。
这书带给我最深的两个感受,它刷新了我对工作的两个认知理解的误区:
1.关于快乐工作的追求。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工作应该是快乐的,这不会错。不快乐的工作是一种煎熬,做不长也做不好。但这本书居然告诉我,工作应该是快乐的这是个伪命题。作者说如果我们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感到很快乐,很满意的话,那就不会有动力去提升绩效,推动变革。任何变革都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而不是快乐和满足。这样说似乎也有一定道理呼!
作者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样工作能让你每天都快乐,在你能想到的每一项工作中,都存在着不快乐的因素。这就应了那一句:你天天吃山珍也有吃腻的一天!看来工作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责任。作者认为领导者没有必要去刻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为这东西不好衡量,也难以持续。一个组织的运转必须建立在员我的工作热情之上,这就比较危险了。所以结论是:比热情更重要的是稳定的产出、持之以恒、尽职尽责。
如庖丁解牛、文坛硬汉,在他们看似轻松了不得的成就背后,更多的是他们持之以恒的练习。所以,稻盛和夫才说:要做牛人,就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显著业绩的背后,一定有强有力的坚持与纪律的支撑。
那些真正让我们满足的,不是工作本身的兴奋与刺激,而是工作结果带来的正向反馈。所以正向反馈很重要。
意义,很难从工作本身找到,即便工作本身对任何人来说都毫无意义,我们也能从工作结果和工作效能中找出意义来。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我们不应该太纠结于工作本身是否快乐,而要从不断提升的效能中获得意义。
2.关于职业晋级的路径。过去我们总是把力气花在消除短板上,查漏补缺上,而实际上,洞察自我,找准优势,才是最重要的。
干工作,我们应该选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而把感兴趣的事情留给业余爱好!
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写着“认识你自己“,四书五经里的《中庸》,开篇第一句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意思就是人的天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它和认识你自己说的是一个道理。
每个人不同时间段的精力是各不相同的,你需要清晰地知识,几点到几点是自己的黄金时间,从几点到几点是自己的白银时间,所谓黄金时间就是脑子特别清醒,想问题时能切金断玉,而白银时间你就只能剁滚刀肉,而剩下的时间,恐怕就只能切豆腐了。
可惜的是,很多脑力劳动者对自己没有清醒的洞察,把黄金时间拿来处理杂务,把豆腐时间拿来做核心任务,这就是典型的”事倍功半“!
在职业发展的路程中你需要做到的是聚焦优势。想练就一项过人的技能,必须把精力聚焦到一件你最擅长的事情上,有所取舍,千万不要平均用力。
职业晋级不是做拼图,不是查漏补缺,而是深打井,找准优势,聚焦优势、不断深挖。
最好我收获了一句美国总统本奥多-罗斯福的一句话:
无论在哪,尽你所有,尽你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