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能够崛起,离不开曾玉屏。
然而,曾玉屏并不是一开始就发愤图强以振兴曾家为己任的。年轻时候的曾玉屏是一个浪荡子,没读过书,“少耽游惰,往还湘潭市肆,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有年老的人指着他教育自家孩子,说曾玉屏是“将覆其家者”,曾玉屏听到这话,大受刺激,“闻而立起自责,货马徒行”。回到家中的曾玉屏,从此“终身未明而起”,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立家兴业。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曾家终于上升成为小地主阶层。
奋斗出了一份家业的老爷子曾玉屏,“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因此,他自己负担起所有家业,让长子曾麟书从小就脱离生产,一心读书,并且不惜一切代价“令子孙出就名师”。无奈,长子曾麟书天赋有限,参加科考十七次,才在四十二岁时考中秀才。
想要指望长子再考中举人“光耀门楣”怕是无望,于是,曾玉屏转而将希望放在了长孙曾国藩身上。在祖父的严厉督责下,曾国藩五岁启蒙,八岁即“读五经毕,始为时文帖括之学”,十三岁即赴省城“应童子试”,二十二岁第七次考试时中了秀才,二十四岁考中进士,之后点翰林、升学士、授侍郎、组建湘军……一路很是顺利,曾国藩完成了曾老爷子“光大门楣”的梦想。
曾家从中农到小地主,离不开曾玉屏的“勤”,他“未明而起”,读书、种地、养鱼、喂猪、打扫卫生(曾国藩后来将其归纳为“书、蔬、鱼、猪,考、早、扫、宝”,并称其为奉为“八好”),他的勤劳让曾家慢慢壮大起来。无形之中,他把这些传给了子孙。
曾麟书前后参加科考十七次,最后考中秀才。能参加十七次考试,并且考中,这期间还没有放弃,曾麟书在学业上的“勤”,不能让人忽视。五十九岁,伺候因中风而偏瘫在床的父亲一年多,“夜间则父大人在房内侍奉,每夜小解,大率以六七次为度”,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曾麟书则是“夜间予一人在房内同宿,奉事极易”。曾麟书在为人子侍奉父亲上的“勤”,更不能让人忽视。
曾国藩读书时也是勤奋有加,后来他立志要做“圣人”时,就要求自己“黎时即起”,每每“晏起”,他总是痛骂自己“可恨”、“下流”等。曾国藩后来辗转各地从政治军,公务异常繁忙,但他终生坚持早起,一有空闲就在院里开辟荒地种瓜果蔬菜。他还要求家中女性坚持纺纱、织布。做衣、做鞋等。
曾国藩说,“勤如天地之阳气,凡立身、居家、做官、治军,皆赖阳气鼓荡。勤则兴旺,惰则衰颓。”
勤,则百事可兴。一个“勤”字,让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有“勤”,还怕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