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我在公号等平台刚发过的文章,来这里也凑凑字数吧。
从初中开始读课外书算起,作为70后的我已有30余年的读龄了,仍觉得自己在读书方面没有什么可拿得出手的成绩。只能说于我而言,很享受读书过程是真实的,成长受益于读书也是确凿的。我很乐于向对读书有困惑的小伙伴们分享个人粗浅的一点读书心得。
我的文笔一般,希望写作态度上的真诚能够略作弥补。读到本文的都是有缘之人,愿这份缘分能为你的生活带去一些快乐和慰藉。
接下来,我就以求学或工作的不同时段分别来叙述从小到大的阅读经历。
一、小学阶段:阅读资源匮乏,几无阅读兴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除了小学生的课本和练习本,想在村里找点纸是很难的。家里没有娃上学的家庭,男主人想卷个烟抽,还得去有娃上学的邻居家里借点作业纸。孩子们几块钱的学费都要拖到很晚才交,想让父母买课外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父亲曾在村里当过会计,所以小时候家里的墙上贴满了报纸,我记得上面有不少领导人的大头像,但是那些报纸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当时农村孩子能读到的基本都是小人书。在学校里,如果谁能比别人多知道几个谜语、歇后语啥的,那就是很值得炫耀的事。
所以在小学时,校园里有一次来了一个卖印着谜语的小册子的(个人印制,也算是个非法出版物吧),售价一毛钱,那一次我实在没有克制住购买的欲望,就想借此比小伙伴们多知道些谜语。父母都在地里干活,我是找邻居借了一毛钱买的。这是我小学时唯一一次买书看,假如它也能算书的话。
在村里读小学时,还初闻“大部头”一词。老师自己的孩子课堂上偷看小说,被他发现了,于是动手打孩子。孩子跑出教室,老师追了出去,高年级的学生又追着去劝老师……他们前前后后地围着村里的池塘跑圈,村里人看得哈哈大笑。
从那以后,村里就流传着一句话,说老师家孩子才八九岁就看“大部头”了。作为老师的孩子,他有着我们普通孩子接触不到的资源——课外书。对当时的我来说,课外书有着神秘的色彩。
二、初中阶段:阅读兴趣初显,读物营养有限
我就读的初中学校离家九公里,必须住校。报到的当晚,因为还没有发书,上自习时我坐在那里发呆,桌面上、抽屉里加起来只有一个文具盒。我突然发现有的同学桌子上摆了很多书,主要是作文选之类的。我大受震撼:他们居然有这么多书!作文选居然这么好看!
最初一两周,我把周围同学的作文选看了个遍,里面的记事作文写得真是太好了。很快,课外书的种类就多起来了,大家从家里带《故事会》《少年文艺》之类的书在宿舍看。再往后,有人在街上的租书店里租武侠小说看,主要是梁羽生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弹指惊雷》《云海玉弓缘》等。我没钱租书,就蹭他们的看。
初中几年,只要有课外书在手,我是绝对不会午休的,就这样读了不少课外书。可是这些书营养真的有限,只能说让我见识到了图书的丰富性。那时还流行读琼瑶,我记得的有《含烟山庄》《浪花》等,但是没读几部,我就觉得其情节和人物有些单调,后来就很少再读琼瑶了。高中时我同桌的男生居然还沉迷于琼瑶不能自拔,我颇感诧异,那时我最喜欢的是中外名著。
初中能读到的课外书,除了《故事会》之类的刊物外,就是租书店里的武侠小说,真正的文学书是基本遇不到的。学校里有一间图书室,终日锁着门,拉着窗帘,颇为神秘,可能只有老师才知道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
但是我仍然尝到了一点所谓文学作品的味道,缘于一次特殊的经历,这对我后来的阅读可能有一定的引领价值。我和同桌在校园里转悠时,无意中发现了一间窗户破损的老师宿舍,里面像弃置不用的旧仓库一样胡乱堆了一些东西,其中有几本书。于是我俩找了个夜晚的机会钻进去,把几本书拿出来瓜分了。
分书时很顺利,几本学习用书归成绩不好的他,我拿了一本文学类的“闲书”。模糊的记忆中,那本书好像已经没有封面了,里面是很多个单篇。其中有一篇写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施工的作品,里面提到往山体上钻孔的危险,如果山体里面藏着地下河,一旦钻穿,造成的灾难是极为恐怖的。原本地理课本上的死板知识,在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对话讲出来,让我一下子陷了进去。这样的故事比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可是精彩多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