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真是热闹,刚被番茄炒蛋短片刷了屏,吐槽了“妈宝男”,让妈妈们感叹养孩子一定要及时放
手,接着又被小学家委会竞选截图霸屏,刚准备放手的妈妈们又陷入了集体焦虑。
还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先看看这几张截图吧:
image image看着这一个比一个牛的家长履历,真是让我等普通学历、普通家境的家长汗然啊!
不知道这些家长的孩子是否优秀,但是我想,自己工作出色,又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其孩子肯定也不会差吧。
估计前段时间还在吐槽陪作业的那些父母,见识到这些优秀的“别人家的爸妈”时,再也没底气理直气壮地冲孩子咆哮了吧。
当你口口声声地教训他“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时,你想过别人家孩子的父母长啥样了吗?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些简历时,说不焦虑是假的。有了孩子之后,我当然对他寄予厚望,但现实却是,作为母亲的我,已经给他拖了后腿。
有些网友对此似乎不屑一顾,于是群起
调侃,编起了各种炫富的段子:
image image看到这些段子,我真想说:朋友你想错了!你家那几十套房,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与之匹配的话,绝对是富不过三代的。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的确就是拼爹拼妈。但绝不是拼你有多少钱,拼你的地位有多高,而是拼你的教育格局、你的思维方式和你的言行举止。
01
拼父母的教育格局
民国两大名媛林徽因和陆小曼几乎同岁,两人的父亲都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都是那个时期声名显赫的大V。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与梁启超、胡适、徐志摩等顶尖牛人都是好友。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担任民国“财政部部长”和“赋税司长”多年,还创办了中华储备银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两位女性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
可是,后来,林徽因成为清华大学国宝级教授,中国建筑学的先驱,著名的诗人和作家,而且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而陆小曼呢,却成了一生依附在男人身上的交际花,挥霍无度,赌博、吸大烟,丈夫徐志摩死后,她四十多岁就脱落了全部牙齿,骨瘦如柴,成了个小老太婆,孤独终老。
为什么同样家境富养下的孩子,却有了不同的命运?
这跟两人的家庭教育格局有很大关系。
林徽因16岁时,父亲就带她游历欧洲开拓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由此,成了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所在。
陆小曼呢?尽管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父母却一直给她灌输这样的理念: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和婚姻是最重要的,至于理想、信念和成就,是若有若无的点缀。
因此,她接受的是“淑女名媛式教育”,目的就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阔太太,这样的教育使陆小曼一心想着依附男人,渐渐失去了自己。
不管是养女儿还是养儿子,请一定要告诉他,婚姻和爱情都不是生命唯一重要的事儿,理想和事业很重要,梦想和追求很重要,努力成就自己也很重要。你要独立而且有追求,成为自己的太阳,而不是依赖太阳发光的月亮。
02
拼父母的思维方式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物理学家理查德 · 费曼在他的自传书《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中写到父亲对他教育:
image当我还坐在婴儿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艺儿。我父亲把它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过了一会儿,我又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
我母亲忍不住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
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
”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我想像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我爸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 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 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看吧,当我们还在逼孩子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时候,这些精英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解释了世界,他们这种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良好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孩子,那么请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与他们积极讨论,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鼓励他们思考,积极地去寻求答案。
03
拼父母的言行举止
杨绛先生小时候很淘气,不怎么爱学习,后来她注意到父亲说话总是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豪气冲天,掷地有声。
她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她的母亲虽然要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但是得空时也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于是,杨绛也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后来,她与钱钟书结为夫妻,生下女儿钱瑗,她也从不对女儿训斥“你要去读书啦”之类的,因为她和钱钟书都是嗜读之人,钱媛从小受到熏陶,也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便渐渐入道,后来也成了一名大学者。
“好的教育”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上进心,在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孩子是最聪明的模仿者,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说到底,所谓拼爹拼妈,不是拼金钱拼地位,而是拼父母的素质,拼父母的格局。
有句话说的好,不同观念的人,自然拥有不同的视野,匹配不同的行动,支付不同的代价,导致不同的结局。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出生和家庭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尽力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家庭教育。
所以,当我们焦虑如何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最好的教育时,不妨自己先做出改变吧。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先要成为“别人家的父母”。任何时候,教育孩子的王道,都是先要自我成长。
正如郑渊洁说过的那样,“教育孩子的秘诀就是,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希望我们都能做个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