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噩耗,瞬间惊呆,悲痛不已,呜呼哀哉,语无伦次……一代文学宗师陨落,读者痛心疾首,网络为你哀悼,故乡人为你落泪,文坛为你叹息……天妒英才!一路走好!今天为您刷屏……”
这是2016年4月29日我在QQ空间上写的一部分文字。当时在朋友圈看到73岁的陈忠实老师清晨7:40逝世的消息一下子愕然了、震惊了、蒙圈了,脑子一片空白,白鹿原上现悲歌,不知道该说什么……第二天清晨我一个人独自在灞河边晨练,遥望河对岸依据陈老笔下《白鹿原》打造的民俗村,听着宣传音乐隐隐约约,勾起我想一睹芳容的欲望。因为自己腰不好,一河之隔的白鹿原民俗村一直没去过,正值试营业期,朋友圈不少人先睹为快,天天被美图美食视频刷屏,看得我心痒痒的,也询问过大家,说步行来回两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我犹豫不决,而那一刻,我一下子来了勇气,很想去亲眼目睹它的盛貌。心想:大不了我来回步行三个小时。于是一鼓作气,按朋友们的路线出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8189/34c6e6e61173080c.jpeg)
第一次独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桥或者叫彩虹桥还没有竣工,要绕道从大寨桥转一大圈,当然也有人直接趟河水近,可我看那天水挺深,再说我一个人多年没有过河趟河水了,穿的运动鞋没有冽石不方便,就打算绕道,宁可多走点路安全些,这样想着就一个人迎着朝阳慢悠悠的朝民俗村方向进军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8189/ee9a94ef5728b539.jpeg)
北门处正在修路,宽阔的通车路已基本形成,因地制宜峰回路转通向塬塄,两岸新挖掘的黄土痕迹,在摩托车汽车飞奔过后,留下一股子浓浓的黄土飞扬、弥漫、消散。路遇工人还在分段护堤、铺沙石垫层呢!也有人骑自行车抄小道爬坡上去。正是柳絮飘风的季节,我气喘吁吁的跟着路人七拐八弯的来到正门楼下,一下子看到游客密集、成帮结派的大批量人群空前盛况……
因为体力不支,大致游览了一部分,整个景区依塬坡而建四层,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别具匠心,屋舍俨然,井然有序,青石灰瓦,古色古香,总体感觉景致忠于陈老小说原型。你看一幅幅熟悉的家园故土情怀扑面而来:磨盘铺地、小桥流水似老家门口的感觉、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各式各样的田园劳作农具、屋檐下的苞谷棒子、轱辘木桶水井、拴马桩、一串串红辣椒、小毛驴撵辣面、高大的皂角树,树下的大石头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的老碗会。当然还有一点商业噱头,以小说内容仿古还原的白鹿戏水、复古戏楼、嘉轩茶广场等,小说中许多场景和原型都可以找到,仿佛穿越了,置身于小说情境里,又似回到老家了……加上我们当地各种品牌小吃:洋芋糍粑、荞面饸饹、神仙粉、浆水鱼鱼、搅团、懒面皮、裤带面、韭菜盒子、肉夹馍、焦岱牛肉……满足长途跋涉人们舌尖上的味蕾。儿童娱乐场所笑语联欢,兴致盎然,另外还用田小娥黑娃名字区分厕所……颇有袁家村第二的势头,人们可以边逛边吃,好不热闹红火。准备返回时碰巧看到一块带有陈老照片的白色讣告,周围放满鲜花:
缅怀陈忠实先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8189/7bd8ee943be668f7.jpg)
这个举动,景区做得很及时也很暖心,代表了大众的心愿:向陈老默哀!一路走好……感谢您为蓝田做出的贡献,蓝田人民会永远怀念您!永远感激您!您是中国当代文学巨匠,也是陕西的自豪和骄傲。
正式运营后,周六日有摆渡车,但是我却再没去过,就没机会领到景区免费赠送的《白鹿原》,成为最大的遗憾!一直到第二年夏天,晚上锻炼走上去,路早已铺柏油,来回便捷,路边绿化齐全,虽然黑咕隆咚却很凉快,回来写了《夜走民俗村》。通公交车后体验过一次,太便捷了,省去两个小时的辛苦,五六分钟就轻松到达。所以说白鹿原民俗村的发展真的感谢陈老的成全,而对于先生本人我只有尊敬和仰慕……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8189/d5ff375b2736f20b.jpg)
长篇小说《白鹿原》我最早是从广播上听小说联播,断断续续的痴迷着,可惜没有听到结局。被拍成电影是多年后在网络电视上看过一次,感觉没有完全展现著作意图。当电视剧在白鹿原影视城拍摄时也没有机会去看各位大腕,更没有参与群演……电视剧播放后我倒是在假期一集不落的追剧了,和大家的反应一样,感觉比较符合原著,因为有的部分我是参考着电子版小说看的呢?
要真正说与先生有关的事情是3月24日和曹林燕老师一行人去西安思源学院赏樱花,有幸路过灞桥区西蒋村陈老故居。听着赵亮老师细心讲解先生的事迹让我记忆犹新,深受鼓舞。虽然网上看过点点滴滴,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到先生而倍感激动。想起前年春节在白鹿原影视城看到一处仿古的关中大院,题名:陈忠实老宅。门前一尊高大的坐姿手夹雪茄的陈老铜雕塑像,好似给游客娓娓诉说白鹿原的百年沧桑,然和眼前的现实版故居大相径庭,这里有老师的生活痕迹,是他创作《白鹿原》的主阵地。有文友幸运的在返回时进入院子,视频中房屋里还完好无损的保留着先生的写字台,书桌、老花镜……仿佛一下子时光倒流,依稀看到先生正在伏案修改《白鹿原》书稿。因为我曾经看过报道先生创作经历的纪录片,有一个镜头正是先生给记者介绍屋内书桌上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8189/f45da2a078eb65a0.jpeg)
真正全面了解先生生平的是在思源学院里《陈忠实文学馆》,该馆2007年建立,旁边是《白鹿书院》。馆内分六个区域:“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展示陈忠实的家世,早期的文学学习和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展示陈忠实在《白鹿原》之前的文学创作,以及他在文学上的追求和探索;“《白鹿原》:一个民族的秘史”,展示了白鹿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白鹿原》的创作过程、版本、改编移植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资料等;“原下的日子:接通地脉,生命之雨”,展示陈忠实在《白鹿原》之后的创作、生活和工作;“人与文:在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中”,展示《白鹿原》的研究、评论成果、社会反响;“白鹿书院:文化育人,教育树人”,展示白鹿书院创办以来的文化活动和学术研究成果等。馆内以实物、图片和文字形式详细展出了先生不同时期的手稿、出版作品及相关实物,尤以《白鹿原》为展出重点。收藏了诸多陈老的早年照片,与友人的通信等珍贵资料,14种著作及《白鹿原》问世迄今的所有版本和评论家、学者有关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相关评论,以及长安艺术家李小超创作的《白鹿原》陶塑“白灵满月”,千姿百态,惟妙惟肖。陈忠实文学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收藏、展示和研究陈忠实生活、工作和文学创作活动的专题性文学馆。被命名为首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8189/f2f8192c432bde2b.jpeg)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使我对先生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更钦佩先生的为人以及他对于写作的态度,正如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悼词中说:他从事文学创作50多年来,始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出了大批接地气、贴民心的优秀作品。一生不为名利所动、不为浮华所获,静心静气、潜心创作,以不朽之作《白鹿原》擎起了“文学陕军”的大旗,用高洁人格挺起了陕西文化界的脊梁。这正是当今所有写作者应该学习的态度!
4月15日,“魂归白鹿原”,陈忠实老师骨灰安葬故乡西蒋村,愿先生入土为安!4月29日,先生三周年忌日,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仅此只言片语纪念您。向你致敬,向你学习!愿先生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