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是看了互联网医疗创业行业颇有影响力的创业者推荐的,当时看了他在朋友圈分享,不记得说了什么,只是当时在待读书目中增加了这一项目,下载了kindle版本,中间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后面渐入佳境,越读越来劲,后面几章节很快读完。作者是美国人M斯科特派克,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本书停驻了二十多年,也是出版史上的奇迹,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正文
这是一本探索心智成熟主题的书,我们接受过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探讨过个人内心。工作后,越来越多的人有各种心理压力和问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心智的成熟度与社会所要求的程度不相匹配,包括我自己,在各种变动与挑战中也经常感觉到焦虑压抑。那么强身先补脑,从心智成熟、找寻自我的锻炼开始吧。
作者开篇声明书有两个前提,第一没有把心智和精神加以区分,他们是一回事。第二个前提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事一项既复杂又艰巨多任务,而且是毕生的任务。心理治疗可以给心智成熟提供帮助,但它永远不是速成的、简单的治疗过程。
第一章节:自律
自律,我的脑子首先跳出的是守纪律,遵纪守法。作者提到的自律概念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他认为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我: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一切的背后的原动力则是——爱。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读到此处想到了中国古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好契合。不少青春期的少年普遍缺少这种健康,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意气用事,不喜欢被干涉,成年后的生活也极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容易遭受意外事故。家庭教育的重要在自律的培养上非常重要。父母本身难以自律,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但不是严格就是好父母。父母的爱心至关重要。很多父母身为律师、医生、企业家,即使在职业上得心应手,生活方式也相当严谨,倘若缺少爱和温情,他们培养的子女,就和成长在贫寒、混乱家庭的孩子一样,为所欲为。
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经常表现在忽视问题的存在。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但问题通常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将来的痛苦更大,延续的时间更久。
承担责任,要求我们面对问题后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由我来解决!”而我们经常看到的“这绝对不是我的问题”。责任感出问题一般有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两种症状,表症恰好相反。心理学有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的痛苦,人格失调者让别人活的痛苦”。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弄的疲惫不堪,人格失调认不愿承担责任,把痛苦转移到集体和社会身上。神经官能症患者经常把“我本来可以”、“我不应该”挂在嘴边,类似于祥林嫂,他们缺少勇气和个性。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强调“我不能”、“我不可能”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及承担责任能力。某种意义上,所有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都会本能地逃避责罚。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来,他们忙不迭地推卸责任。不少孩子也有某种神经官能症。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就会把承担的苦楚看成罪有应得。缺少关心的孩子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重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乏爱和照顾。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随时可以提供帮助,但如果父母逃避责任,甚至提醒孩子:问题是他们咎由自取,而不是做父母的责任,那就很难满足孩子的需要。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几乎都缺乏父母的关爱,未来社会必然会出现更多神经官能症的人。
有时候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利拱手让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利,实则是在逃避自由。这样的逃避自由的小事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比如为防止被伴侣埋怨,一方在装修、旅行安排等需要双份共同沟通的重大事项上全权不参与。为了逃避自我成长,毕业后接受家人安排的安稳工作,而且还带着我的一生过不好都怪我家人的感觉的应届毕业生。
我们整个一生都将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正如埃里克所写的《逃避自由》中所讨论的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论,为了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我们对待现实的观念如同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就可以定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越努力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准确性就越高。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唯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得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步克服现实的痛苦,淡化暂时的不适感,追求真理而非幻象,尊重事实,献身真理。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要使心智成熟,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要求微妙李勇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读到此处我想起了一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eat pray love》中,女主角换了不同的城市和国家追寻自我,终于找到自认为的平衡后,担心被新恋情打乱的纠结争吵场景。后来他参透了什么是真的平衡后,放下了贪念,获得了幸福。
必须超越现有的一切,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消除由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成熟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我"必须完全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
假设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意识的进步。因为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关于平衡和放弃,一定要注意,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你不可能放弃从来么有的事物。同样,首先确立自我,才能够放弃自我。为数众多的人,就是因为缺乏实践的欲望,害怕痛苦的感受,致使心灵无法成长。
第二章节,爱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爱是很难给出确切定义的神秘现象。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作者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长期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
作者认为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致使一种幻觉。情侣只有脱离情网,才能够真正相爱。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经历结束,自我界限恢复原状,你感到只是失落和幻灭,而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真正的爱,却可以使自我界限无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还有一种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将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确切的说是寄生心里。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至无法正常生活,这就构成了过分依赖的病态。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冠以“消极性”是因为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恰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促进。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智慧与力量。爱能否持久的延续,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医院,是否有奉献精神。爱是行动,不是空想,不是头脑中的主观意象。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动,而婚烟是其最佳的表达场所。遗憾的是,大多数伴侣不懂得倾听。认真轻体,体会他们的问题和感受,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排除杂念,这一切可能枯燥乏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们意味着真正的爱。
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并由此获得改变。不熟悉的环境、陌生的人、事都可能使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产生畏惧,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的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死亡,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还需要自尊自爱。敢于追求独立自主,不得过且过,不被动消极的地抵抗心灵的呼唤。
关于爱的冲突,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要好好反思学习。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者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意味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当然有的时候旁观者也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者判断力,这时候他们有义务指出问题的症结。因此,富有爱心的人常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大多数父母都有过这个困惑吧。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想帮助对方,首先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具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糊的假象?”诚实与谦逊的态度会让反省更顺畅。对于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定自己是正确的;另外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是正确。前一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容易招致不满和怨恨。第二种方式给人谦逊而谨慎的印象,由此让很多人知难而退,通常不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也有相当多的人压抑批评他人的冲动,不给所爱的人指导和建议。这种人不具备真正的爱。友谊也是一样,以爱为出发点,适当的指责和批评,才能构建持久的人际关系。
成功的婚姻,能够为心灵提供更好的字样,并且成就辉煌的人生旅程。夫妻双方以爱为出发点,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甚至适当做出牺牲,才会获得同等乃至更大的进步。夫妻任何一方登上人生的顶峰,都可以大幅提高婚姻质量,将情感和家庭提升到更高层次,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孤独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章,成长与宗教
作者认为通常的宗教定义过于狭隘。某个人从来不去教堂,也不相信超自然的神灵,不代表他没有宗教信仰。事实上,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或者世界观,只有局部朱宇意识思维层面个,多数人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思维,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
形成宗教思维的基本因素来自我们的家庭,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植者,不仅在于话语,更在于他们的处事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的原因,在于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刚接手科学启蒙的新生代科学家,其狂妄和偏执的程度,可能丝毫不逊于基督教十字军。对于别人交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科学本身也很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
依照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自然地从有规律的状态流向无规律的状态;从高度分化状态流向低度分化状态宇宙处于逐渐分解的过程。这种没有组织、不在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能量自然地从高流向向低,最终进入熵的状态称为“熵的力量”。进化过程和熵的力量彼此抵触。所以说生物进化过程就是最大的奇迹。心灵的成长,也需要与自然力量对抗,必然是艰苦的过程。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碍是懒惰,这是我们升上确有的一种原罪。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就越自我反省,找到懒惰的痕迹。与懒惰对抗是永恒的战争,永远都不要放弃。
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人神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共同的认知和了解。潜意识是上帝,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让意识与潜意识完全融合。潜意识能帮助走上心智成熟之路的人去赢得人生好运,去学习和掌握发现神奇事物,用深不可测的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新生。释迦牟尼、耶稣、老子等都以其他方式阐述过类似观点。
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让你一蹴而就。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草莓汁,写于2015年8月18日,上海
原创内容,如被喜欢,还请保留作者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