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228408/b2a4ec0651311bf3.jpeg)
《人生的五个短章》【美】 波歇·尼尔森
第一章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很无助。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爬出来。
第二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我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第三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儿,
但仍然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惯了。
我的眼睛睁开着,
我知道我在哪儿,
这是我的错。
我立刻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绕道而过。
第五章
我走上另一条街。
我们由一首诗带入今天的案例小故事。
作者将一个人心理和精神成长的故事比喻成在一条人行道上的漫步,那个道路上很深的洞则象征着人生路上暗藏的各种挫折、风险和难题。
我们如果看不到这些问题点,就改不了行径,只有我们看到、知道并为这些问题负责,就能找到一条新的路。
人处于社会当中脱离不开各种关系的相处。亲子、亲情、友情、爱情等,而每种关系的相处必然都会遇到磕磕碰碰的情况。如何建立连接并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有力量,我们都需要加以重视。
33岁的蒋先生,未婚。交谈中能感受得到他极强的边界感和自我防御。蒋先生倾向于回避型人格。
蒋先生主动找到静姐寻求帮助。他自我描述在与人交往时,总是不自觉地客气疏远、消极被动。
自记事起缺少情绪处理的能力,目前交往了个不错的女生,对方很温柔懂事,他内心也非常希望能和她好好相处并走入婚姻。然而在相处过程中他们总是发生矛盾争吵。
对方觉得蒋先生不是真心喜欢自己,蒋先生又觉得对方无理取闹,也懒得总是解释,最主要是每次解释都闹入僵局。这次已经僵持两周了,蒋先生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他并不想失去对方。
他觉得女孩提出他有问题的说法一点没错。因为他确实是对任何事没有感觉且觉得都没有意义,直到这个女生出现才有所改变。
比如他妈妈生病危在旦夕,他的同事得了重病,可他好像都没感觉。他觉得他工作很忙,有各种各样的责任。但又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他看不到对于人的关心,对事情的兴趣,热情一词对于他来说从未体会过。他想得到改变,所以找到了静姐。
静姐对他过往的经历以及他小的时候跟父母之间的关系进行大致了解。而他对儿时的记忆很模糊,父母都在政府机关工作,平时很忙从来不关注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只关心工作上的成就和形式的对和错。对他的情绪父母是没感觉的,甚至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外公去世的时候,他的妈妈都以不影响学业为由没有跟他谈过外公去世的事。
因此他好像只有理智,但是没有情绪,只有是非判断对错,但是没有对情感的敏感,所以他也就失去对生命意义的捕捉。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觉察,才能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父母与孩子的依恋模式是范本。
在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怎么去对待我们,会决定到我们长大以后如何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蒋先生在幼年的需求如果被他的父母看到,那么长大以后首先他能看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情绪。面对他人的时候,他也更倾向于去了解他人的需求,了解他人的处境,然后去满足对方。
在蒋先生与女友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体会到焦虑、紧张、愤怒各种各样情绪的时候,只要这些情绪一被激活,他就会选择直接忽略,置之不理。女友合理要求沟通时,他会觉得烦躁不安甚至愤怒。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脑。
静姐建议他以后出现这种情况时,需要暂时停下来,先不做事儿,然后做一些深呼吸。
在深呼吸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想法,体会到自己的情绪,然后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把自己的情绪得以安抚。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然后再重新回到理智脑。心平气和去看当前的情境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争吵的意义是什么?对方的情绪是什么?她的需求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更多的看到自己看到对方,才能有更合适的模式。
蒋先生现场闭目,在头脑里还原争吵最多的场景。最后他得到的结论是,自己没有给到女友相应的安全感,因此女友会反复确定他们的关系。女友的需求点是被重视,而他恰恰没有合理表达出来。
这么简单的一个答案,自己却在里面迷得昏头转向,找不到解决方案。蒋先生狠狠地拍了拍自己的头,差点就把心爱的女友弄丢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总是希望各种关系都能够和谐美好,但是我们也知道冲突一定会来,矛盾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个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回归理性后再进行关系的修复,这点特别的重要。
所以当你最生气的时候,停下来对对方说,我现在需要整理一下情绪,你也冷静一会儿,等到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再继续谈。
然后你会发现我们的情绪慢慢的消退下去,理智重新回来。我们进入自己可控制的状态的时候再处理这件事。能够在怒火中停下来这件事意义很重大,它可以规避情绪失控时处理手法极端而导致的终身后悔。
当我们最终将问题解决掉的时候,我们都获得了成长。
我们之间的连接就变得更稳定,充满了信任的力量。
所以整体来看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向内的觉察,通过内在的改变去改变外在。我们虽然改变不了我们的过往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我们对这些经历的认知,然后我们去改变我们后面的生活模式。
合理化处理事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做同步的自我疗愈。
让我们在未来的路越走越宽,行走中遇到更完整的自己。
原 文 出 自 公 号: 静 姐 镜 说
(jingjing-thinker) 欢迎关注,里面有全部历史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