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2 晚,口腔溃疡致颔下肿大,不能寐,头昏脑胀中写此篇
我是93年的,小时候在黑龙江的农村生活,10岁左右随父母搬家到沈阳,父母呢做些小生意。像我这样的家庭(父母从小农走进城市,赚钱养家为第一要务),且不说文学,接触非课本类的书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我还记得小学最后一年还是初中的时候,可能那时网络小说刚有一些吧,班里有那种坏一点的同学在传读一本叫“坏蛋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我看见过一次,那书有10多厘米厚,他们呢就把它按几十页扯成十几份在班里的小课桌下传读。我有点好奇但终究没看过。
我是那种长的小、胆子小但心思细有点小聪明所以成绩班里最好的小孩,所以在小学、初中逞强好胜,总是拿第一名。考上了省内最好的高中后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就下去了,也就是那时接触到了一点文学吧。
应该说跟时代还是有关系吧,90后嘛,最先接触到的还是网络小说,都是那种冗长的,流水账式的文字,在高中开始偷偷的读,渐渐也读了一些=还不错的网络小说,像猫腻的,现在回头看他是那种书看的比较多的写手,经常能在他的小说中看到金庸或是国外一些小说的桥段,他就直接嫁接到一部小说里了。后来接触到了更早一点的网络小说,像江南、今何在等等。今何在(2000年左右写小说的吧)我到现在还是挺喜欢的虽然大学就没再读过网络小说了。记得那时都是在被窝里偷偷的用手机看,部分同学应该跟我是一个情况,可见有部分小孩是对文字有兴趣的,可是绝大多数人没有那个空间,就荒废了。
不知道南方有没有,我在北方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课本里有几本叫读本的读物,那应该是我真正的对文学有认识的开始,好像是高二开始吧,我在上自习的时候经常翻看,一直到毕业,那几本读本我应该看了不下几十遍。说说内容吧,那里主要是一些短篇小说或者名著小说的选段。我还记得有十八岁出门远行、阿Q正传等鲁迅的作品、巴金的作品、笑面人、契科夫的短篇、大仲马的短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在高三的时候还有那种高考语文的备考大纲的那种东西,其中就有百十部世界名著及唐传奇、元曲等的概要,一部几百字吧,那个我也看了好多遍。
再到大学就一发不可收拾,在学校住,家里条件也还不错了,学校离家又不远,我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国内的读了王小波、余华、莫言等,王小波的作品太浪漫了,太有想象力,我还记得那句对晚上行走在路灯下的比喻,“就像在水下,我们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可惜他死得太早。余华呢,我感觉讽刺与批判并重。他的【兄弟】就很明显,上部写大历史、大批判,看得人哭出来,下部写大讽刺,看得人笑中带哭。莫言是以他老家高密东北乡为坚实的故事基础,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作品部部厚重。在读书的同时又看了电影、记录片等,几乎每天一部,看了近四年,不过这是另一回事了。
国外的作品看的就更多了,果戈里的死魂灵、契科夫的短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群魔(那个时期的俄国作家太厉害了),福克纳、加缪、杜拉斯、大师与玛格丽特、英国有一个叫马丁的也挺有趣他有一本书是完全是倒着写的、当代英雄、海明威、三岛由纪夫、金色梦乡(有个同名电影)、十又二分之一世界史、卡尔维诺、罗素也看了一点、歌德、绞刑架上的报告、卡夫卡的审判城堡等、堂吉诃德写的太有趣了、萧伯纳戏剧集等等
科幻小说也很有意思。科尔维诺的阿西莫夫的、阿瑟的、国内刘慈欣(短篇写的很好很好)的等等。有时觉得内部的看多了,看看科幻也很有意思。
说说读书的影响吧,一方面读书使人的心能静下来,我有时坐一天读一本书,渐渐的也不会大喜或者大悲,因为书中有太多的悲喜了嘛,还有审美、对价值的定义,它也驱动你去出门远行,我毕业后两年间自己在国内旅行(骑行或火车)了几个月。但另一方面,读书使人悲观,了解这个世界越多就越难高兴起来,也使我迷茫,尤其是在国内的这种环境下,我到现在还不能清楚、明白的了解自己以后如何生活。只能是每天做些让自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的事吧。国内的一切变化的太快,就像房价几年间的价格变化抵得上一个人一辈子的工资,那一个人几十年为钱的工作未免太无价值了。不过还好文学历数百上千年不变,应该也能撑住国内的这几十年的变化,能抓住这个也还不错。
一生能明白些事理,交一些朋友,也还不错。(头有点昏,再多也想不起来了,写的乱七八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