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
学习数学没有捷径,必须做好长期投入的心理准备。出题人是活人,每年都会有变化,不可能有固定的套路可用。
a、基础知识要扎实。
b、重要题型要研究
c、该动笔写的计算过程要一步不落地写。
d、该练的模拟试卷和高考真题要一步不落地去做
e、该花时间搭建的知识体系,要耐着性子不断优化。要把知识体系系统化这个概 内化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不是简单的抄个笔记或者做个思维导图。
2、思考
每一个章节讲的方法什么时候用?看到什么样的式子要想到用这个方法?老师讲的多个题有什么内在联系?这道简单题能不能出得再难一点,难题是如何一步步变简单的?考试中如果我识别出这个题型怎样才能拿满分?我容易犯那些错误?想养成不断思考这些问题的习惯,需要在听课当中不断刻意练习。
3、错题本
知识体系化不是流于表面工工整整的做笔记,也不是流于形式地搞一个错题本,不用追求完美,是通过自己对数学知识、题型、方法的体系化总结, 提高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控力。
错题本不要做表面工程,不要追求形式完美,要关注内容,做到熟能生巧,不要做无用功,让自己的努力成为自我安慰。笔记和错题本不需要多么精美,不要做表演式的学习。
我们的努力,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正确归因,第三步解决问题。错题本不要只记错题,要把它扩展成错题、好题、思路梳理、同类型题总结于一体的体系化的错题本。错题本不一定要抄下来,任何一个好的练习册、好的辅导书、甚至好的教材都可以成为你的错题本。总结最后的落脚点在看上,总结得再好,不看也没有用。
4、做题与总结
听课不等于提分,在听课与提分之间有一个超级巨大的鸿沟,就是做题。做什么题,高一做同步练习题,不能只做基础题,也要做适当的拨高题,因为未来的题会越来越难,需要提前做一些刻意练习。高二高三不仅要做分章节的题,更是在高考前至少半年做成套的模拟題和高考题。
做题一定分吗,不一定,这中间还有一步操作叫做反思和总结。相对于做题,每个人都更爱听课,因为听课是最不费力的。但听课是输入过程,而考试考的是你的输出能力。如果大家中间没有内化的操作,是考不了高分的。总结就是内化的过程。听课,做题,总结时间分配大致应该是3:5:2。这是一个致的占比,大家不用纠结数字,只要记住多做题、多总结就对了,多做题多总结才能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内化。
5、出错的原因
数学考不好的因素有很多,有些人是考试计算量太多了,做不完题。有些是题目太难,中间转换步骤太多,做不出来。有些是看不明白题目。更多的人连各个模块最基本最核心的题型都没有总结。比如解三角形中化边化角的思想,圆锥曲线中三角形面积的4,5种求法,都没总结好就敢去考试了。
计算题量太大,算不完题
解题流程太复杂,摸不着头脑
题目条件不会翻译
各个模块核心题型没有总结好
6、接受现实
无论是什么原因,大家首先要做到的是接受现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有问题再不断修正、改进、优化的过程。如果连自己有问题这个事实都不能接受,是没法学好数学的。
学习肯定不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那么难,大家就从最简单的发现问题、正确归因、解决问题这三点做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