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因了三国时那场著名的战役而名垂千秋,但关于其真实位置却历来有争议。到了现代,干脆把湖北的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算是为这场争执下了个定论,事实上,却还有另外一个赤壁,两者一称文赤壁,一称武赤壁,这次,就决定两个地方都去往观之。
从武汉出发,文赤壁所在的黄冈和武赤壁所在的咸宁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所以分两天去。
第一天,从武汉长途汽车站搭车,三个来小时才到黄州,再搭出租车,十分钟就到了目的地。
此处名曰“东坡赤壁”,这和文学史上一宗著名的公案有关。苏轼当年被贬黄州,不但写出了书法史上的旷世神品《寒食帖》,还写出了风流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惜,他去的地方却并非三国赤壁,而是黄州赤壁山麓的赤鼻矶,将错就错,后人也就把此处称为“东坡赤壁”了。事实上,不独苏轼,有很多文人都认为黄州赤壁就是三国赤壁,包括李白、杜牧等(只不过他们没写过《念奴娇》那么红的有关赤壁的诗词),所以,把此处叫文赤壁倒是实至名归。
而今的赤鼻矶早已不和长江相连,只在石壁之下保留了一个非常迷你的湖泊,以此为基础建的一个小公园,整体面积也就一平方公里不到的样子。一个略显空旷的广场上孤零零地竖立着一尊苏轼雕像,侧边有碑廊,还有一个展览馆,介绍苏轼在黄州的经历,看来游人确实太少,展览馆里都是自助的,灯没开,也没人,开关旁写着让游客自己开灯,看完后记着关灯,节约用电……
赤鼻矶倒确实是赤色的岩石,拾阶而上,第一道小门处一副对联有点意思,“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其实名胜真的只是名人而造就。
走上去,有二赋堂、东坡祠、栖霞楼、酹江亭等七八个亭台楼阁,密密层层建在这一小片山坡上,显得比较拥挤,像大户人家的后花园似的。不过其中的题匾字帖碑刻倒真是大观,再加上公园内两个碑廊里那些碑刻,自苏轼以降到现代的文化名人十之五六都在其中,可见他红到什么程度,被多少人瞻仰膜拜。可惜,一文名动,天下传抄,洛阳纸贵,在现代这种快餐文化社会,只能是传说了。苏子若生于当代,恐怕早就被日更几万字的网络作家轰到爪哇国去了……
在一面墙后有一个六层的石垒小塔,叫石字葬,古时文风盛行的地方,字纸是不能随便处理的,有专人收集,每天日落时放入石字葬内焚烧掉,表示敬惜的意思。到了现今,会写字的人都不多,何况是字纸,这种雅事也只存在于对古时的悠然追想中了。
在留仙阁的门口,有一石碑,是苏轼手书的“乳母任氏墓志”,曾读过苏轼为亡妻王弗所写的墓志铭,情深意切,很动人,想不到为乳母也写过,也可见他和乳母感情至深。这位任氏采莲,侍奉苏轼一门三代,“工巧勤俭,至老不衰”,见证了苏轼的升迁贬谪,最后七十二岁卒于黄州。她也是一个著名笑话的原型,《笑林广记》中说有一家人很穷,没钱买菜吃,于是每顿饭就吊一条咸鱼在饭桌上,让孩子们看一眼咸鱼吃一口饭,哥哥多看了一眼,弟弟就告发,父亲说:“让他看去,咸死他。”这位父亲的原型就是任采莲,哥哥和弟弟就是苏轼之子苏迨和苏过,当时苏轼被贬黄州,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这也是她陪着苏轼,笑对贫穷,苦中作乐的方式。苏轼在铭中写道“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睡仙亭位于石壁边上,传说当年苏轼游赤壁时醉卧于此,可惜此时立此远眺,再也看不到浩荡长江,除了脚下的这小池塘,远处就是高楼,而在这小池塘里,也谈不上泛舟了,如果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可以勉强体会的话,那“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真的只能靠摹想了。正当午时,阳光耀眼,突然想起了一个永远也不能实现的约定,神伤良久。
从东坡赤壁公园的侧门出去,是龙王山半山腰,山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当地人多来锻炼身体,往山顶走,路过一片清幽之地,有一间大堂“雪堂”,据说就是当年苏轼自行搭建躬耕之所,因为此处位于黄州东坡,建成那天又适逢下雪,所以就把它取名为“东坡雪堂”,而苏轼也是在此为自己取了那个流传后世的号“东坡居士”。
游览完东坡赤壁,离开时,专门打车去瞻仰了一下当年念中学时噩梦一般存在的黄冈中学,并且在老陆的指点下知道了黄冈中学的旧址原来就是苏轼写出那些千古文章的临皋亭,难怪那么牛X,原来有先贤庇佑。不过出租车司机大姐告诉我说,这两年黄冈中学也不如前些年了,难道因为它迁了校址?^0^司机大姐还告诉我说,黄州和武汉之间开通了城铁,40分钟就可以到,用不着搭乘汽车。我暗自庆幸,还好上了这位大姐的车,不和她聊,我根本不知道武汉的高铁和原来的武昌车站不是同一个地方,那样的话明天的行程极有可能会被耽误。
第二天一早,从武昌车站坐第一班地铁去到高铁站,把行李寄存后,坐上了去往赤壁市的高铁。
40分钟后到了赤壁市,才知道,从这里去往武赤壁还有好远,打车去了长途车站,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小巴才到赤壁镇,武赤壁就位于此镇上。
此时天下起了大雨,而我只背了个腰包过来,什么雨具都没带,站在屋檐下避雨的我暗暗发愁,因不知道这里赏玩需要耗时多久,下午我还要赶回武汉再搭乘飞机离开。
看到对面有个小卖铺,跑了过去,那里有雨伞卖,但是长柄的,不好携带,我看到在店里坐着避雨的一个老大娘,带了一把折叠伞,就问她能否把那伞卖给我,她说不行,这伞她还要用,倒是她家里还有另外一把,要的话她把另外那把送给我,但是她抱着小孩,我得帮她拎着东西回家去,她家就在前面不远。意外惊喜啊,我立马答应了。这时小卖铺老板娘对她说,人家要你就卖给他呗,你这伞反正是捡来的,还修过了。她不置可否。然后我帮她拎着东西打着伞回到她家,她就势把伞递给了我,要收我十块钱。咦?说好的赠伞呢?看来在金钱面前谁都不淡定啊,淳朴也会变质的。
如果说文赤壁的景区建设有点小家子气的话,这武赤壁可算是大手笔,园区名叫“三国赤壁古战场”,江core题的字,还有官方网站,里面则什么演武场、驿站、集市、兵营、战船等等一应俱全,规模不小,纯粹逛一遍也得三个小时左右,可惜真正的古迹只有赤壁石刻、凤雏庵、拜风台等寥寥几个,别的全是现代人造景观,说白了,就是一座影视城,吴宇森的《赤壁》就是在这里拍的。这种地方对我吸引力不大,再加上又下雨,也就随便走走了。
刚进景区的一块牌子上的游览图被侵蚀得压根儿看不清,导致多走了好多冤枉路,从财神殿出来,径直沿大道去了水寨边上却不能通过,只好折回来,问了人,又从财神殿下的一个塔楼穿过去,走在路上看到三国雕塑园是在另一条道上,直觉又走错了,但顾不上回头,先往前面走走看吧。
往前走有小山南屏山,登上山顶就是拜风台,其实是座庙宇,里面供奉了尧舜禹、刘关张及诸葛亮,连三清殿都只是个偏殿,这在道观里也算少见的了,里面有个年轻道士,见我不上香,就没有好脸,问他什么都爱搭不理的。
从拜风台往赤壁山方向一路向上走,沿途修成了城墙的形式,到顶后一片空地中央竖立了一尊8米多高的周瑜石雕,威严挺拔,目视远方,还算有几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是湖北省最大的人物石雕像。从石雕处往下走,就到了江边,此时雨仍未停,雾锁横江,还有微微浊浪,传说周瑜在大战胜利后用利剑书写于石壁之上的“赤壁”二字映入眼底,颜色鲜红,火烧一般,比文赤壁那里更有气势一些。不过江面涨水,离字只有1米左右,真担心多来几个高的浪,这抹鲜红就要被冲刷掉了。在二字的上面还有一个“鸾”字,据说是吕洞宾刻上去的,因赤壁一战,曹军死伤无算,江中冤魂太多,故书此字镇妖。江边栏杆上的石狮已经被腐蚀得不成样子,不知它已经在此守护了多少年,这份忠诚有否赢得周郎顾?
从石雕的另外一面下去,可以来到码头,还有跑马场等,摆明就是为了拍戏或是游客娱乐项目准备的,有个赤壁大战陈列馆尚可一观,然后就是水上的战船、赤壁塔、军营金城、集市土城等影视城专属建筑,因今日下雨,游人很少,也无剧组,走在里面冷冷清清,还真有几分古意,如果刻意忽略了军营城墙上的塑胶地面的话……
参观完影视城,准备离开时候才发现一张清晰的导游图,也才知道刚才漏走了金銮山一大段,于是从财神殿旁的小道重走一遍,才看到了凤雏庵、阅书亭、授计堂等景点。凤雏庵现仅存一间小小的庵堂,原来据说是九重大殿,那规格,当可直追诸葛亮了。庵内有一对联“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 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是清朝才子顾复初撰写,略有不工,但对庞统评价实在是高。不过里面的庞统塑像倒未比《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好多少,在书中因为他长得丑,“浓眉掀鼻,黑面短髯”,所以不被孙权重用,想不到供奉起来也不给他美容美容。
游览完武赤壁,雨也停了,看着手里的伞,我忽然想要不把它送回去给那老大娘,看看她是什么表情,倒也有趣,再一转念,这也太过促狭,于是作罢。
两个赤壁都去了,观感不一,武赤壁太懂得商业化运作,也舍得投入,只凭那区区两个字的摩崖石刻,就生造出了那么大一片景区,相比之下,文赤壁就弱多了,似乎真是像传统文人一般洁身自好,不夸大矫饰,仅留这半亩方塘让你自己去玩味,从这点来说,我更喜欢文赤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