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作原文】
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这首词写于闲居瓢泉期间。由词前小序可知,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吴子似于宁宗庆元四年(1198)至六年(1200)任铅山县尉,这首词即这期间所作。
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
他忠君报国却为投降派所不容,屡遭冷落排挤,五十五岁再度削职闲退,自不免有“惊弦雁避,骇浪船回”的隐退思想,常常寄情山水,托兴诗酒。
但是,这些都不过是他内心愤懑的曲折反映,积极用世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希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实现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理想。
这首词正是抒发词人的这种理想以及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的惆怅情绪,表现其壮志难酬的忧愤。
词的上下两片一意相连,从梦境到梦觉,依次描述,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上片以描述梦境为主。下阕前半部分继续描写梦境,后半部分抒发“梦觉”后的感慨。词人在梦幻中无忧无虑地畅游太空,内心充满激情,不禁小声歌唱起来。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色。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征,而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其理想则是浪漫主义传统的创作方法。
辛弃疾成功地运用这一传统手法,使其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它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忽而天上,忽而人世,驰骋奔逸,狂放不羁,洋溢着豪迈的激情。
它充满瑰丽丰富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等,都放射出五光十色的美丽光辉,显现出光彩夺目的浪漫主义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