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5
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感情定向:
指一个人发展感情的方向,这方向受文化的规定,这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建成做感情定向。
“感情”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心理学可以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却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熟悉所引起的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
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
一种是阿波罗式的,一种是浮士德式的。
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现代文化是浮士德式的,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这两种文化观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这两套精神的差别也表现在两种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里。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年轻人不了解年长人的心情,但年长的人可以了解年轻人,甚至可以预知年轻人将要碰着的问题。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事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再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
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企图的最后的统一也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是一个求同的过程。
男女共同生活,愈向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深,求同的阻碍也愈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需强大,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友谊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不以使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是生命意义的创造。
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不断地发展阻碍,要得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
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浮士德式的精神在破坏者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所求的是稳定。按照男女有别的原则,确保彼此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男女有别”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不但是有形的,还是心理上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乡土社会中,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家庭”的团结受到了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向方面发展。结义性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神世界是实用的,是现世的。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说对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没有兴趣。民众往往会把天国现世化,并不想以理想来改变现实,而是把现实作为理想的底稿,把现实推进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
社会秩序规范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秩序破坏的要素都被遏制。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