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回城,接到寿光文化报记者的电话,大体意思是寿光文化报打算为我策划一个大型的专访,我很忐忑,总觉得自己做得很少,不够格。我说了一句“我做的这些,还不配做个专访吧……”。电话那头传来“你宣传寿光,传播本土文化,就凭这一点就足够了……”
其实呢,我也没做什么,(当然,能得到认可也很高兴和欣慰)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用手中的相机,用手中的笔,(键盘)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家乡的变化,只是觉得时代发展太快了,一些村庄,建筑,景物,一不小心就消失了。尽量的、尽自己的能力多拍点镜头里有历史的东西,有照片,有文字,不用刻意斟酌、打磨,只求看懂就行。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记者问我所做的这一切有没有回报或效益。我说我做的这些事纯属公益,不但不挣钱还要往里搭钱。就是单纯的宣传家乡,没有钱的困扰,没有钱的左右,目标清晰,目的单纯,做出来的东西更干净。
记者问我乡村采风最大的收获、感受、困扰是什么,这个话题我说了不少,由最初的单纯的寻访古槐,到村庄历史,到寿光记忆,再到城市记忆。题材越来越多,愈发觉得这片土地的历史厚重,愈发觉得自己肤浅无知。至于感受嘛,好的坏的都有,结识了共同爱好的文友,线上聊的,线下见的都有,家人由最初的反对到逐步接受,当然还是考虑安全问题,有些古迹、遗址大多都在偏僻的地方,爬沟头过堐岭,往往都是独自行动,担心也不是多余。再就是误解,比如去村庄,有时也遭盘问,“干啥的?收树的?收古董的?”(村民警惕性高也是好事)最初还拿个相机拍,后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换了卡片机,再后来直接用手机,反正为了记录,器材的好坏还真不是最重要的,拍的多了最后感觉手机也挺顺手。一是“隐蔽”,二是没有“攻击性”。相机最后成了“仪式感”的道具,背着装装样子,让外人一看好像很专业似的。
感动也不少,比如去城西采风,车子扎带了,一位热心的村民用电动三轮把我送到大西环。比如去冀家村,给几位老者拍了照片,他的孙子专门注册了账号留言,“谢谢你给我爷爷拍照”并且注明是亲爷爷。比如去西菜园采风,发布后一位女士看了留言“谢谢你给我娘家拍照”。比如去业家村,我还和修自行车的左其才成了朋友……太多了……不一一说了。(乡村采风,村庄的老者或知名人士也是访问的内容之一)
也遇到过几次难缠的,当时在一个村里拍老屋,屋主人认为我拍照肯定能挣钱,非得让我给他十块钱,旁边的环卫工更荒唐,拍了照片后说“我今年七十了,自己一个人过,靠打扫卫生生活,你能不能跟政府反应一下,给我说个媳妇……”。
采风记录,记录的是真实,太真实也会麻烦,比如村庄照片,在我们看来很正常,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就“不正常”了,或留言或电话,要求删除,说是村庄不干净,不卫生,形成舆情了得向上级汇报……
也有好心办坏事的时候,比如发现了个老物件、古碑之类的,有时发在网上,“文物贩子”就会按图索骥,据为己有,初衷是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无意中成了不法分子获取信息的渠道。由此也暴露了本地对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及文物流失、破坏的严重性。
题材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乡村采风”走遍寿光所有村庄,让网络上都有寿光村庄的名字。“记录寿光”把当下的寿光记录保存下来。“寿光记忆”挖掘寿光的历史、传说、故事、人物。“城市记忆”抢救记录保护老寿光城的历史文化遗产”“乡情琐忆”寿光人的风土人情,童年趣事,随记,散记,琐记”
总结一下就是题目中的那十个字“留住老寿光,记录新圣城”。
一新一旧,全都包括了。
留住、记录、保护(记录也是一种保护方式)……这或许就是让我坚持、坚守的意义之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