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甫祥
“孕妇做检测的时候,检测室里有个小孩子一边吃油炸类零食,一边做作业,这样好吗?”昨天,市民黄女士向武汉晚报反映,说她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做胎心检测时,看到有医生一边上班一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质疑这样的做法会影响孕妇的检测。(8月14日《武汉晚报》)
但凡孕期妇女,尤其看重孕检,希望医生的检测细之又细,为的是让小生命能平安、健康问世。因而,当受检孕妇看见有女医生上班带伢,自然就会有不满。于是,这名女医生理所当然被投诉到了媒体,继而又受到单位的严厉批评。诚然,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面对孕妇以及腹中小生命的安全,任何时候也不应掉以轻心,更何况上班带伢。因而,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孕妇的指责,还是院方的处置,似乎都无可厚非。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看问题有时也不妨换个角度。就如这位女医生,上班带伢是无视医德,还是另有苦衷?是长此以往,还是仅此一次?若相关媒体在竞相“谴责”之前,先厘清上述疑问,相信无论是对这名女医生、抑或整个医护群体,都会更加公平。原因很简单,因为公众面对的女医生,其对应的角色,除了“白衣天使”,还是一名母亲。
其实,从看上去很简短的新闻中,也可读出这名女医生的些许无奈。丈夫基于职业性质,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担子全搁在她一人身上。当天,孩子病了,到医院看病后,因为不放心,便留在了医生室。而平常从来都是放在同学家的。没想到,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即被舆论曝光,以至于本人得知此事后,不停地在电话里道歉和检讨。
除了无奈,似还有委屈。据所在科室主任介绍,这名女医生一向尽职尽责,且在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这种事还是第一次。除此之外,从当天一名值班医生的口中,还得知这名女医生眼下“正在轮休”。也不知是因病人多,科室临时通知上班,还是带孩子看病后,见大伙忙不过,主动留下帮忙,故而没能安顿好孩子。若真是如此,倒是委屈了这名女医生。
不妨直言,女医生的一次偶然不当之举,竟然招致患者如此大的反应,乃至投书媒体,除了公众维权意识的提高,不能不说与当前的医患互信缺失有关。就在前些日,也是在妇产科,北京某三甲医院一进修医生的一次“笔误”,不小心将一名女婴的性别误写为“男”,引发一场性别之争,至今还在调解之中。
显然,这一次也是如此:受检孕妇瞧见医生室有医生的伢在,第一感觉即是医生“渎职”,而不会设身处地为医生想一想:遇到什么为难事了吧?这样多辛苦呀?而某些患者之所以如此看医生,不能不说是源自其内心深处对医生群体的一种成见:在他们眼中,医患不再是对抗病魔的“共同体”,而医生也成了需要防范、以免“被坑”的“另类”。
而这样的医患关系尤为可怕:首先,是对医护人员的“唱衰”。尽管当下不时有医疗行业的不良现象曝光,但相对于整个医护群体来说,毕竟是局部的,更是个别的。而更多的是一天要做上十台手术的医生、以及连轴转的护士。如果不健忘的话,近些年先后报道过的那些蹲着或跪着做手术的医生、以及手术间歇在过道中打盹的医生,不是也曾让我们为此感动么?
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彼此不信任造成的相互防范,甚至相互伤害,会让本就不乐观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就如这名女医生,若因一次不得已的“上班带伢”,即遭受舆论大加指责,无疑会影响对其职业价值及意义的判断。而医护人员一旦失却了这样的职业自豪感,无论是对医学的进步,还是患者的利益,都显然不是一个好兆头。
而笔者之所以认为对“上班带伢”的女医生当怀宽厚之心,还在于我们的医生以及护士,并不仅仅是公众眼中“救死扶伤”的强者,她们也有内心柔弱的一面:照料家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或者老迈的双亲,有时也会让她们心力憔悴。因而,对于她们偶尔、且不得已的过失,当然不能迁就,但更需要怀有一颗宽厚之心。如此,才有医患和谐可期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