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18 计划:8K 实际:4.2K 地点:成都/玉林
2016.8.19 计划:8K 实际:9K 地点:成都/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
“我们所有的困扰,皆因我们无法安静下来与自己独处。”
“如果我们做错了,犯了人类历史上曾经犯过的那些错误,结果将是毁灭性的。但如果我们做对了,将对人类未来产生巨大的利益。”
“我们这一次新的“大航海时代”发现之旅能不能为人类带来希望,保留和发扬人类精神当中最好的东西——我们不可思议的人类文明,确保人类的延续传承,并带领人类走进更辉煌的未来”。
记录下的一段书抄,直到几个月之后才整理,回味在运动技术学院里与自己相处的时光!
读书笔记:《Why not?--读《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人类为自身的文明成就感到骄傲,然而从宇宙的视角来看,我们存在的全部辉煌历史和人间一切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在一颗微不足道的“暗淡蓝点”上演绎而已,地球如此渺小脆弱,只是在广袤宇宙中漂浮的一粒微尘。全球变暖、核战争、变异的流行病毒、小行星撞击……种种灾难性的事件,都可能把这个暗淡的蓝点从太空中抹去,让人类难逃灭亡的厄运”,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暗淡的蓝点》里如此描述,而我们每个个体何尝不是如此?
这个暗淡的蓝点,让我想到了微信登录的界面,浩瀚的星空里,一个小小的个体孤身站立,站在一个星球的边缘遥望着另一个星球。我至今依然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图示的标准答案,却记住了当时配合这个界面传播所配的背景音乐,“那些过往的人依稀的往事,有些笑容总是浮现我脑海,总是在每一个孤独的日子,我一个人弹琴到深夜”,这是许巍的《我们》,无论何时听起来都会温暖如初。
“火星来的Mandy”,“Suki又去火星了”,“我是一颗火星,什么都四季分明,有自己的生命”……火星总是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看到《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时,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各种比喻。我不是个科技迷,对于研究火星上的固态水,火星上的食物和风貌,星球改造,火星探测器等等一类的并无太大兴趣,想到的却是生活中种种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要等到地球上的全部问题都解决再前往火星的话,那么人类永远也到不了火星。试想如果当年哥伦布等到欧洲变成太平盛世才开始探险的话,那么他永远也发现不了新大陆。相反,开拓新边疆所带来的希望,才会反过来帮助我们改变旧世界”,马斯科会这么想,其实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们的绝大多数被现实的生活渐渐磨掉了意志,磨掉了想象,火星对于我们而言就真的是遥不可及了,尽管总是挂在嘴边,却总像是遥不可及的世界。然而,“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或许正因为我们仰望远方彼岸的星空,才能够反过来定义此岸这个世界的价值;正因为我们能够看见未来,现在才有了意义。人不只是“存在”着(Being),而是“成为”着(Becoming),我们在不断迈向未来的可能性中超越自己。因此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永远需要一个彼岸,而火星正是科技时代新的彼岸。在这个一切都失去终极意义的世俗时代里,我们需要某种能把全人类集结在一起的新目标,我们渴望某种具有感召力的新信仰,太空或许正在成为人类集体意识和文化记忆中一种新的宗教。而火星不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图腾符号,它是正待我们开拓的新边疆,是我们未曾去过但终将定居的新家园。
为什么要去火星?
探险家们会说,“因为它就在那儿”。
科学家们会说,“因为“杞人忧天”式的存在危机感,因为人类的生存命运。”
而我活在当下,听着许巍的《我们》去懂得珍惜,我也带着好奇,尝试去想象一个更令人激动的未来!如同其中的归纳那样,“一般人看到已经存在到事物会说:为什么这样?而我却梦想到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这样?”Why not?
参考:
《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
《来自未来的人"埃隆马斯克: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余晨)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How we’ll live on Mars)(美国:斯蒂芬.彼得拉内克)
《我们》 -- 许巍
那些过往的人依稀的往事
有些笑容总是浮现我脑海
总是在每一个孤独的日子
我一个人弹琴到深夜
我多么想告诉你
在这些奇妙音符里
我听到善良诗句
一个光明的世界
我开始静心倾听
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看每一次日出日落
听鸟儿的歌唱
总是在每一个难免的午夜
看这城市和头顶无尽星空
总会在每一个阳光的午后
仰望天空湛蓝的深处
我开始懂得珍惜
和你每一次的相聚
静静的感觉着你
心中的悲伤和欢喜
我开始懂得忏悔
在这短暂的一生里
我甚至来不及爱你
把最美的献给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