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每月读一本书的计划,这个月我们共读的是成甲的《好好学习》。本周我们结合序言和第一章内容围绕“知识”这一主题进行了线上交流。为了方便学习和研讨,卜老师为我们下发了kwl共读研讨单,在卜老师的启发下和大家的交流中我收获很多。
什么是知识?如何定义?未读之前我的思考很笼统,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知识进行分类。比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知识是认识与经验的范畴,很难给出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是有标准的,主要是看它的实用性与价值性。也正因如此,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才更被人熟记甚至成为座右铭。
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谈到只有促进人们改变行动的信息才可以称为知识。这样对知识的定义,对我很有触动,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看,可称为是得以运用的信息才是知识。从刚刚共读的《论语》《老子》两本经典中我有所体会,读后使我的行为发生了改变,并对这两部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刻感受到了经典给予我的力量。
通过卜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安德森对知识的分类,包括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布鲁诺将认知分类包括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马扎诺认为认知是掌握知识的过程,知识的领域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这些内容丰富了我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我对知识与认知间建立了“混淆理解”的联系。出于对“知识”的追问,我也查阅了一些关于“知识”资料,柏拉图认为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是被验证过的,二是正确的,三是被人们相信的。
我们在交流中重点讨论的是临界知识。能启发行动的知识就达到了临界值,临界知识就是经过深度思考发现的并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方法)。如果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来谈临界知识,我想,“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事物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掌握和运用临界知识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读一本书,如果理解和掌握了临界知识,就会提高阅读的效率,提升阅读品质。以前我也经常有过拿到一本书就爱不释手的经理,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可是能记住的并不多。如果通过认真阅读目录建立这本书的知识框架,形成临界知识,然后再从重点部分着手展开阅读,阅读的收获就会更加清晰明朗,甚至不易忘记,而记在脑子里的才能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发挥其知识的价值。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围绕想要解决的问题,继续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让更多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并得以运用。这样可以杜绝为追求一本书的阅读完整性而浪费更多的时间,最主要的是避免记住不多、应用不上的问题,即使记住的,大多也是不相关的知识碎片。
生命有限,不把有限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努力实践,走出“低水平阅读陷阱”,好好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