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阳光,眼中才能见到阳光,做父母的也才能给孩子留下闪烁着光辉的文字。心理学证实,反过来同样成立,即如果坚持给孩子写阳光日记,不但孩子会越来越阳光,父母的内心也会阳光起来。父母心中充满阳光,儿女的未来就不再有黑暗!
我前年出的书,不是为了读,而是照着做!
前几天,就我的《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一书接受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采访,后登载在6月22日的第18版(成长教育/家庭教育)。其实人家记者只问了三个问题,但提问非常到位,我的回答也极其认真。
问答如下。
1.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一书集中针对哪方面的家教问题,或者说,该书为什么选择此方面的问题,主要针对哪些家教误区?
“家教”的核心是“家”而非“教”。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家是父母基于爱而引发的循环互动,比如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由爸爸妈妈相爱支撑着的家,这样,孩子所爱的家才能鲜活且洋溢着人情。如果没有了“爸爸爱妈妈”这一前提,尽管爸爸爱孩子,妈妈也爱孩子,但在一个夫妻不相爱的家庭里,“家教”就变成“说教”了。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就是针对这种“说教”误区的。它以积极心理学原理为指导,让父母采用为孩子写观察日记的方式,通过每天观察孩子的三“点”即差异点、闪光点和动情点,将自己的情感、思想、期待、观察等付诸文字,这样:大脑中“记忆”就成了文字“记录”,孩子稍纵即逝的“过去”,也就成了可以随时回味的“历史”。
对一个孩子的历史记载,就是父母所给予的最大财富。
“家教”的本体是父母。不良“家教”的背后都能发现诸如父母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的影子。在为孩子写日记的过程中,父母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自身这些具体的“不良”表现,而且能够得以有效克服。
2. 针对上述误区或者核心问题,请简要谈谈核心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良好的“家教”只能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积极、正向、阳光的认知之上,核心观点可表述为:让孩子坚信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信赖的,自己是可爱的。任何“家教”的失败,都不过是人生在这三点上失败的一个缩影。
如果家长不相信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就会在家教过程中用自己的悲观情绪和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孩子,孩子就可能过于关注结果而不会体验过程;如果家长不相信他人是可爱的,就会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投射给孩子,孩子就可能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信念指导下终生都会过度警觉、人际关系敏感;如果家长都不相信自己可爱,又怎能让孩子觉得可爱?而一个不认为自己可爱的孩子,其人生的悲惨也就注定了。
避免或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父母给孩子写“阳光日记”。心中有阳光,眼中才能见到阳光,做父母的也才能给孩子留下闪烁着光辉的文字。心理学证实,反过来同样成立,即如果坚持给孩子写阳光日记,不但孩子会越来越阳光,父母的内心也会阳光起来。
父母心中充满阳光,儿女的未来就不再有黑暗!
阳光日记的具体写法紧紧围绕着三“点”。
1. 差异点,即发现孩子的变化,包括变好和变坏。孩子的成长就是变化,关注孩子的成长就是关注的变化。如果发现孩子变好,父母自然会积极鼓励、正向强化;如果发现了孩子的不足,也能及时纠正、防微杜渐。孩子的问题必然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会由小到大或由轻到重,常常不是问题本身而是父母不能及早发现而导致了悲剧。
2. 闪光点,即孩子的优点。所谓“优点”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孩子的某种具体表现,它可能是孩子做的某件事、说的某句话,或者是孩子某个眼神或动作。对孩子闪光点的观察,所反映和训练的是父母将无意识的“自为”变成有意识“自觉”的能力。
3. 动情点,也就是孩子感动父母的地方,可以是孩子的,也可以是父母对孩子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展望。动力心理学认为,一个不能够被孩子的言谈举止所感动(过/着)的父母,必然亲情压抑,在家教过程中常常对孩子讲理说教有余而亲情表达不足。
其实,比以上三“点”更为重要的,是父母日记后紧跟着的专业日评。正如“第一个发现水的不是鱼”一样,发现自身和孩子问题的常常不是这些写阳光日记的父母。专业的点评为父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指出了可能存在的盲区。从这一点上讲,《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所展示的绝非是有些家长想象的“只是给孩子写日记”。它是一种多方位的互动,是从深度和广度上去挖掘家庭资源,建立亲情链接。
这是报纸登载的内容。3. 可否就该书给读者提供一些阅读建议?
《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是心理医生写的书,它不是让家长们“读”的,而是希望家长们像书中的八位父母那样去“做”的,因为那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一种亲子互动体验。我们的跟踪显示,凡事能够在坚持完成了三个月日记的父母,就不再怀疑这三个月的确可以改变孩子一生;而那些不相信的,都是没有去做或浅尝辄止就放弃了的。
网友评论